20150131113819759.jpg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
J. R. R. Tolkien
基本信息
头衔 教授
中尉
身份 语言学家
作家
诗人
牛津大学教授
出生 1892年1月3日,生于南非,布隆方丹
死亡 1973年9月2日,死于英国,牛津
势力信息
文化 英国人
家族 托尔金家族
语言 英语
人物关系
父亲 亚瑟·鲁埃尔·托尔金
母亲 梅贝尔·托尔金
兄弟姐妹 希拉里·亚瑟·鲁埃尔·托尔金
配偶 伊迪丝·托尔金
子嗣 约翰·弗朗西斯·鲁埃尔·托尔金
迈克尔·希拉里·鲁埃尔·托尔金
克里斯托弗·约翰·鲁埃尔·托尔金
普莉西拉·玛丽·安妮·鲁埃尔·托尔金
友善 C·S·刘易斯
涉及作品
电影 《托尔金》
演员 尼古拉斯·霍尔特
哈利·吉尔比(少年时期)
体貌特征
性别
画廊 J.R.R. 托尔金相关的图片
配图:Photography of J.R.R.Tolkien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CBE),是著名英国作家、诗人和语言学家,曾任牛津大学教授,其因创作严肃史诗奇幻《魔戒》系列而享誉全球。尽管在他之前奇幻文学就已经问世,但这一小说类型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霍比特人》与《魔戒》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世人对奇幻文学的看法,造就了这一文学类型的复兴与流行,因此,托尔金被认为是“现代奇幻文学之父”[1]。他的名字通常被简称为J.R.R. 托尔金

1925年至1945年间,托尔金在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担任盎格鲁-撒克逊语的罗林森与博斯沃思教授[2],并于1945年至1959年间转至牛津大学默顿学院任英国语言与文学的默顿教授。他是《纳尼亚传奇》作者C·S·路易斯的密友——两人皆为非正式文学讨论社“墨象社”的社员。

托尔金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在父亲去世后,整理了大量的笔记和未发表的手稿,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精灵宝钻》。这些作品与《霍比特人》和《魔戒》一起构成了有联系的共同体,由传说、诗歌、虚构历史、人造语言和短文所组成,关于阿尔达的奇幻世界。1951至1955年间,托尔金用“传说故事集”(legendarium)一词来称呼大部分作品[3]

1972年3月28日,托尔金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授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ommand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同年,牛津大学授予其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泰晤士报》把他列在“1945年后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榜单第6位。2009年,他在《福布斯》收入最高的“已故名人”榜单中列第5位。

生平

家庭背景

托尔金父系家族的大部分祖先是工匠,原居于德国的下萨克森,18世纪后移居到英格兰,很快变得“非常英国化”[4]。托尔金(Tolkien)这个姓氏可能系自德语词Tollkühn,意为“愚勇”[5]。一些以托尔金或其变体为姓氏的家族现今居住在德国西北部,主要在下萨克森州和汉堡市。一位德国作者提出这个名字更有可能源自东普鲁士肯琴的村庄“Tołkiny”(现位于波兰东北部),虽然那个村庄离下萨克森很远;它的名称源于现已灭绝的普鲁士语。

托尔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萨菲尔德夫妇居住在伯明翰,并在市中心拥有一间商店。萨菲尔德家族从1812年起在一座名叫Lamb House的房子中经营书籍、文具、衣袜等生意。

托尔金于1892年1月3日出生于现南非奥兰治自由邦的布隆方丹,父亲亚瑟·鲁埃尔·托尔金(Arthur Reuel Tolkien, 1857-1896)是一位银行经理,母亲梅贝尔,原姓萨菲尔德(Mabel, née Suffield, 1870-1904)。因亚瑟升职为布隆方丹分部银行的主管,这对夫妇离开了英格兰。托尔金有一个弟弟希拉里·亚瑟·鲁埃尔·托尔金(Hilary Arthur Reuel Tolkien),出生于1894年2月17日[6]

童年

童年时期,他在花园被一只大狒狒蜘蛛(baboon spiders)咬伤,一些人认为此事在他的故事中有所对应。尽管托尔金成年后称自己对此事已无记忆,也对蜘蛛没有特别的憎恶。另一件事,一位年轻的家仆觉得托尔金是个漂亮的婴儿,把他带到他的驻地炫耀,第二天早晨才把他还回来。[7]

3岁时,托尔金同其弟与母亲前往英格兰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探亲。托尔金的父亲虽然打算在其母子走后动身,却在离开前死于风湿热[8]。失去了家庭收入后,托尔金的母亲带着他和在伯明翰的外祖父母住在一起。不久后,在1896年,他们搬家到萨尔霍,当时是一个伍斯特郡村庄,之后被伯明翰兼并[9]。托尔金非常喜欢探索萨尔霍水磨坊、莫瑟里沼泽和周边山丘群。这些地点和伍斯特郡的小镇村庄以及他阿姨简的农场袋底洞后来成为他书中场景的灵感来源,袋底洞这一名字也被用在他的作品中[10]

母亲梅贝尔·托尔金自己教育她的两个孩子,罗纳德在家中有好学的名声[11]。她教了他很多植物学知识,启发了他享受植物的外观和感觉。小托尔金喜爱绘画风景和树木,但他最喜欢的课程是有关语言的,母亲很早就教了他拉丁语基础。

他四岁起学会阅读,很快能熟练书写。母亲允许他看很多书。他不喜欢《金银岛》和《花衣魔笛手》,认为路易斯·卡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有趣但令人不安”。他喜欢印第安人的故事和乔治·麦克唐纳的奇幻作品[12]。另外,安德鲁·朗格的童话书系列对他尤为重要,在他日后的一些作品中有明显的影响[13]

尽管属于浸礼教的家人强烈反对,梅贝尔·托尔金于1900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此后家人对她停止了经济支持。1904年,托尔金12岁时,他的母亲在租的小屋中因急性糖尿病去世。她死时大约34岁,与1型糖尿病病人在不治疗的情况下能存活的寿命大致吻合(二十多年后胰岛素才被发现)。梅贝尔·萨菲尔德·托尔金在伍斯特郡的圣彼得罗马天主教堂火葬。[14]

九年后,托尔金写道:“我自己亲爱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殉道者,不是每个人都像(弟弟)希拉里和我一样收到上帝给予的伟大礼物,给了我们一个因劳累与困难而死来确保我们维持信仰的母亲。”[14]

梅贝尔在死前把两个儿子的监护权委托给好友伯明翰奥拉托利会的弗兰西斯·贾维尔·摩根神父,作为一位好天主教徒抚养他们长大。在1965年给儿子迈克尔的一封信中,托尔金回忆监护人给他的影响:“摩根是一位威尔士-西班牙裔的保守党人,对一些人他似乎是闲混的爱说长道短的老头。他是,也不是。我从他那第一次学到博爱和宽恕,这些的光亮甚至穿透了我曾经处于的‘自由主义’的黑暗,我曾对‘血腥玛莉’的了解比对耶稣之母玛丽还多,后者除了作为罗马教徒的邪恶崇拜对象外从没被提及过。”[15]

母亲死后,托尔金在伯明翰的埃格卑斯顿地区长大,就学于爱德华国王学校,以及之后的圣菲利普学校。1903年,他赢得了一份奖学金后回到了爱德华国王学校。期间,他作为学校军官训练团的一员,在1910年乔治五世加冕游行中帮助线路上的排队。托尔金的位置被安排在白金汉宫大门前。[16]

在埃格卑斯顿,托尔金住在佩洛特的傻瓜塔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埃格卑斯顿水塔附近,它们也许影响了他作品中黑暗双塔的想象。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爱德华·伯纳-琼斯和前拉斐尔派的画作,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有大量藏品向公众展出。

青年

早年,托尔金第一次遇到一种人工语言Animalic语(这种语言是他的表亲玛丽和马乔丽·英克莱顿发明的)。那时,他在学习拉丁语和盎格鲁-撒克逊语。对这一语言的兴趣很快褪去了,但玛丽和其他人,包括托尔金自己,发明了一种更复杂的语言叫做Nevbosh语。接着他一个人创造了Naffarin语。

1911年,在爱德华国王学校就学时,托尔金和三位朋友,罗伯特·吉尔森杰弗里·贝奇·史密斯克里斯托弗·怀斯曼创建了一个半秘密社团T.C.B.S——“茶社与巴罗社团”,暗指他们喜欢在学校附近的巴罗商店以及校图书馆偷偷喝茶[17][18]。毕业后,社团成员保持联系。1914年12月,他们在伦敦怀斯曼的家中举行了一次“参议会”,这次聚会让托尔金投身于诗歌创作。

1911年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普查显示托尔金(职业:学生)与他的弟弟希拉里(职业:五金商人的店员)居住在艾吉巴斯顿的海菲尔德4号。

同年,托尔金到瑞士度过暑假,他在1968年的一封信[16]中生动回忆了这次旅行,写道比尔博跨越迷雾山脉的旅途是直接基于他们一行12人从因特拉肯徒步到卢达本纳,最终到米伦外冰碛上营地的冒险。他们通过“小分水岭山口”到格林德瓦镇,然后走过大鞘山口到达迈林根。他们接着走过格里姆塞山口,通过瓦莱州北部到布里格,到阿莱奇冰川和采尔马特。

同年10月,托尔金开始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的学业。他一开始学习古典学但在1913年转修英语语言和文学,于1915年以一等荣誉毕业。

恋爱与婚姻

16岁的托尔金和弟弟搬进宿舍时,初遇比他年长三岁的伊迪丝·玛丽·布拉特。据汉弗莱·卡彭特的记叙:


伊迪丝和罗纳德经常去伯明翰的茶室,特别是有一个俯瞰人行道的阳台的那家。在那里他们坐着,向行人的帽子上扔方糖块,糖碗空了后就移到下一个桌子…… 对于有他们这样性格和地位的两人,爱情注定要开花。两人都是缺乏爱的孤儿,他们发现自己可以给对方爱。1909年夏天,他们决定陷入爱河。[19]


他的监护人摩根神父,认为伊迪丝分散了托尔金对学业的注意力,还惊恐于他与一个新教徒女孩认真交往,因此禁止他见她,和她说话,甚至禁止和她写信,直到他21岁。他早年违反了一次,导致摩根神父威胁如果再犯就中断他的大学生涯,此后他严格地服从了这个禁令。[20]

在他21岁生日的夜晚,托尔金写信给了伊迪丝。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并且向她求婚。伊迪丝回信说她已经答应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不过那是因为她以为托尔金已经忘了她。两人在一个铁路桥下见面重续旧情。伊迪丝归还了订婚戒指,声明她会与托尔金结婚。[21]他们订婚后,伊迪丝不情愿地在托尔金的坚持下宣布自己皈依罗马天主教。她的房东,一位坚定的新教徒,对此暴怒并驱逐她,令她一找到其他住处就离开。[22]1913年1月,伊迪丝和罗纳德在伯明翰正式订婚,然后于1916年3月22日在圣贞女玛丽罗马天主教堂结婚。[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托尔金的亲戚非常震惊于他不马上志愿加入英国陆军的决定。相反,托尔金开始了一个学业项目,直到1915年取得学位后才入伍。他被委任为兰开夏尔步兵团少尉[24]。他和第13预备营在斯塔福德郡接受了11个月的训练。在一封给伊迪丝的信中,托尔金抱怨道:“很少有上级长官是绅士,说实在的他们甚至很少有人性。”[25]托尔金之后转到第11服务营,随英国远征军于1916年6月4日到达法国。在运兵船上离开英格兰的经历启发他写了一首诗《孤独的岛屿》(The Lonely Isle)。他后来写道:“下级军官被杀光了,一分钟死一打。离开我的妻子……像是一次死亡。”

训练为通讯员后,托尔金到达索姆河。在战线后的布赞库尔,托尔金参与了对施瓦本堡垒和莱比锡突前的进攻。

托尔金在军中的时间对伊迪丝是可怕的压力,她害怕每一次敲门都可能带来丈夫死去的消息。为了避开英国陆军的信件审查,夫妇俩发明了一种密码用于通信。由此伊迪丝能够在西线的地图上跟踪到丈夫的动向。

1916年10月27日,他的营进攻雷吉娜沟渠时,托尔金患上战壕热,一种虱子传染的疾病,流行于战壕。1916年11月8日,托尔金负伤回到英格兰[26]。很多他学生时代的密友都战死了。其中包括T.C.B.S.的社员罗伯特·吉尔森,死于索姆河战役首日的博蒙阿梅尔进攻。另一社员杰弗里·史密斯死于同一场战役,一枚德军炮弹击中了急救站。托尔金回到英格兰后他的营几乎全军覆没。

若非因健康问题被迫从战斗中撤离,托尔金很可能也已经战死。

病弱消瘦的托尔金在医院和守备部队中度过了战争剩余的时间,他的健康状况被认定为不适合上战场。

在斯塔福德郡小海伍德村养病期间,托尔金开始写作《失落的传说之书》,由《刚多林的陷落》开始。1917到1918年,尽管病情反复发作,他已恢复到可以在各个军营作后方服役,并被提拔为中尉。就在此时,伊迪丝怀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约翰·弗兰西斯·鲁埃尔·托尔金。

当他被派驻在赫尔河畔金斯顿时,他和伊迪丝在附近罗斯的树林中散步,伊迪丝在开花的铁杉林中的空地上为他跳舞。在妻子于1971年死后,托尔金回忆道:


我从来没有叫伊迪丝‘露西恩’——但她正是日后成为精灵宝钻》故事主要部分的源泉。这个故事最初是在约克郡罗斯布满铁杉的林间空地上构想出来的(1917年我在那里短暂地带领过前哨部队,她能够和我同住一段时间)。在那些日子里,她的头发乌黑,皮肤白晳,她的眼睛比你们见过时更为明亮,她能唱歌——还会起舞。但是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恳求。[27]


学术和写作生涯

一战后,托尔金的第一份平民工作是编纂《牛津英语词典》,他主要负责W开头的源自日耳曼语词汇的历史和语源学。1920年,他接下利兹大学英语语言的教职(头衔为Reader),并成为那里最年轻的教授。在利兹期间,他制作了《中古英语词汇表》,与E·V·戈登合作完成了《高文爵士与绿骑士》定本,两本书都成为之后几十年的学术标准。他还翻译了《高文爵士》、诗歌《珍珠》和叙事诗《奥菲欧爵士》。1925年,他作为中古英语的罗林森与博斯沃思教授回到牛津大学,在彭布罗克学院任职。

在彭布罗克学院期间,托尔金创作了《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前二卷,同时居住在北牛津的诺斯穆尔路20号(2002年,一个蓝色牌匾被安置在那里以作纪念)。在1928年莫蒂默·威乐在格洛斯特郡林德公园出土了一座崇拜该神的罗马神庙之后,他在1931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凯尔特神祇“诺登斯”名字的语言学随笔。

托尔金1936年的讲座“贝奥武甫:怪物与批评家”对《贝奥武甫》的研究有长久的影响。里维斯·E·尼克尔森说托尔金写的关于《贝奥武甫》的文章是“被广泛承认为对该作品文学批评的转折点”,指出托尔金建立了该作品作为诗歌本质的优先权,相对于其纯语言学元素。在那时,学者们一致轻视《贝奥武甫》,因为其中讲述的是与怪兽的幼稚战斗,而不是现实中部落间的战争。托尔金主张《贝奥武甫》的作者是在笼统地表达人类命运的主题,不被特定的部落政治斗争所限制,因此怪兽们对此诗歌是必不可少的。《贝奥武甫》中涉及具体部落斗争的地方,例如在芬尼斯堡,托尔金坚定地反对计入奇幻元素。在文章中,托尔金表示他对《贝奥武甫》的高看:“《贝奥武甫》是我认为价值最高的材料之一”,这一影响在他中土世界的传说故事集中有所体现。

根据汉弗莱·卡彭特的记叙,托尔金用巧妙的方式来开始他关于《贝奥武甫》的系列讲座:


他静悄悄地走进房间,凝视着听众,然后突然开始以洪亮的声音用盎格鲁-撒克逊语大声朗诵原作的开场诗句,开始于一声大喊Hwæt!(该作品以及一些其他古英语诗篇的第一个词),一些本科生以为他在说“安静!”。与其说这是朗诵还不如说是戏剧表演,像是模仿一位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在皇宫中的吟游诗人。这给几代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让他们意识到:《贝奥武甫》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的教科书,它更是一篇强而有力的戏剧性诗歌。


几十年后,著名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写给他曾经的教授:


我从没告诉你这是多么难忘的经历,听你朗诵《贝奥武甫》,对我一个本科生来说,这正是甘道夫的声音啊!


2003年,托尔金手写的《贝奥武甫》翻译和评论,达到大约2000页,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档案中被发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二战正式开始前的预备阶段,托尔金被指定成为电码译员。1939年1月,他被询问是否准备好在国家的非常时刻效力于外交部的密码分析部门。托尔金的回应是肯定的,于3月27日开始在政府编码与译码学校(GC&CS)的伦敦部接受指导课程。然而,尽管他热心地想成为电码译员,但在十月被告知那时不需要他的服务。最终他从没有做过这个职务。2009年,《每日电讯报》声称托尔金回绝了一份年薪₤500的工作,出于未知原因想要成为全职候选人。

1945年,托尔金搬到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成为英语语言及文学的默顿教授,一直工作到1959年退休。他多年来担任都柏林大学的客座考官。1954年,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曾是其一部分)授予托尔金荣誉学位。托尔金于1948年完成了《魔戒》,已是开始动笔的近十年后。

托尔金还为《耶路撒冷圣经》翻译了《约拿书》,于1966年出版。

家庭

托尔金夫妇有四个孩子:

托尔金为孩子们投入很多精力,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寄带插图的来自圣诞老人的信(后集结出版为《圣诞老爸的来信》)。每年会加入新角色,比如北极熊(圣诞老人的助手),雪人(他的园丁),精灵伊尔贝雷斯(他的秘书)等等。主要人物会讲述圣诞老人对骑蝙蝠的哥布林的战役,还有北极熊的各个恶作剧故事。

退休和晚年生活

1959年退休到1973年去世,托尔金的公众关注度和文学名气不断增长。他作品的销售带来很大利润,以至于他后悔没有早点退休。一开始,他兴致很高地回复读者的提问,但他对19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使他的书一下子流行感到非常不高兴。在1972年的信中,他强烈反对自己成为了受到狂热崇拜的偶像,但也承认“就算是最谦逊偶像的鼻子也不可能完全抵挡美妙熏香的味道!”

书迷的狂热让托尔金不得不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从公开电话簿上去除,最终他和伊迪丝搬家到伯恩茅斯,一个服务于中上层阶级的海滨胜地。托尔金作为畅销书作家的身份给了他们轻松进入上流社会的可能,但他深深怀念“墨象社”的同伴们。相反,伊迪丝为能扮演社交界女主人的角色而欣喜若狂,这也是托尔金最初选择了伯恩茅斯的原因。

根据汉弗莱·卡彭特的记叙:


那些认识罗纳德和伊迪丝多年的朋友从未怀疑他俩之间深厚的爱。这情感从小事中得以体现,他们关心对方健康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他们挑选和包装对方生日礼物的真心实意;在大事上,托尔金为伊迪丝晚年能住在伯恩茅斯而自愿放弃了自己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认为这是她应得的,以及伊迪丝对他写作获得的名望非常自豪。他们对家庭共同的爱是一个主要的快乐来源。这一点把他们终生绑在一起,也许是婚姻中最强大的力量。他们乐于谈论孩子们和孙辈们生活的每个细节。

伊迪丝·托尔金于1971年11月29日去世,享年82岁。根据孙子西蒙·托尔金的记叙:


祖母比祖父早去世两年,之后祖父搬回了牛津。默顿学院给了他高街旁的房子。我经常去那里,他会带我去东门旅馆吃午饭。那些午饭对于一个去看望祖父的12岁男孩来说真是太好了,但有时他看上去似乎有点悲伤。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多么思念我的祖母。在一起度过50年后,一个人生活肯定很不习惯。

1972年,托尔金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授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同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托尔金在伊迪丝位于牛津沃夫寇特公墓的墓碑上刻上“露西恩”的名字。托尔金于21个月后的1973年9月2日去世,享年81岁。他与妻子合葬,名字旁刻有“贝伦”。墓碑上刻着:

伊迪丝·玛丽·托尔金
露西恩
1889–1971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
贝伦
1892–1973

写作

所受影响

英国冒险故事

领导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博学家威廉·莫里斯是托尔金最大的影响来源之一。托尔金希望模仿他的散文和浪漫诗歌。[83]《魔戒》中的一些命名如死亡沼泽黑森林,以及一些笼统的写作方式都来源于莫里斯的作品。

英国作者爱德华·怀克-史密斯的儿童小说《斯纳格的奇妙大陆》中有“桌子般高”的主人公,强烈地影响了《霍比特人》中比尔博所属种族的描述和设定。

在一次电话采访中,托尔金提到了亨利·莱特·哈葛德的冒险小说《三千年艳尸记》:“作为一个小男孩,《三千年艳尸记》中的所有东西都引起了我的兴趣——像阿蒙纳塔斯的碎片。”小说中有一块陶片的复制品,上面有古代的铭文,被翻译出来后便可以带着主人公去往其中的古老王国。评论家把这个道具与《魔戒》中“ 伊熙尔杜的书卷”相比较。评论家已找到哈葛德的传奇和托尔金的相似之处。

托尔金小时候对S·R·克罗克特的历史小说《黑色道格拉斯》以及反派吉尔·德·莱斯男爵的招魂术印象深刻。《霍比特人》和《魔戒》中的事件在叙事和风格上都有与之相似之处,其总体的意象据说对托尔金也有一定影响。

欧洲神话

早期日耳曼文化(尤其是古英语)的文学、诗歌和神话给予了托尔金很多灵感,这也是他自己选择并热爱的专业领域。灵感来源包括古英语文学如《贝奥武甫》,北欧萨迦如《沃尔松格传说》、《海瓦尔和海德里克传奇》、《老埃达》、《散文埃达》以及古德语的《尼伯龙根之歌》等等。[尽管托尔金的作品与《沃尔松格传说》和《尼伯龙根之歌》有诸多相似之处(基于后者理查德·瓦格纳创作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但他反对评论家把他的作品与瓦格纳的做直接比较,对出版商说:“两枚戒指都是圆环状的,除了这个就没其他共同点了。”然而,一些评论家认为托尔金应当感激瓦格纳构想的一些元素,例如“能给予统治世界力量的戒指”这一概念。至尊魔戒的两个特征,即其本质的邪恶和对心灵的腐蚀力量,在各神话中没有出现,却是瓦格纳歌剧的主要情节。

托尔金也确认了几个非日耳曼文化的影响。他引述了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精灵宝钻》和《胡林的子女》的灵感来源。在爱德华国王学校就学时,托尔金第一次阅读了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英译本。其主角维纳莫宁据托尔金自己所说是甘道夫的原型之一。其中的反英雄角色库勒尔弗是图林·图伦拔的原型。许多研究托尔金的杰出学者认为托尔金也从凯尔特(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历史和传说中汲取灵感。《精灵宝钻》当年被退稿的一部分原因是其中复杂难读的凯尔特名字。然而,托尔金否认了它们的起源:


不用说它们当然不是凯尔特的!这故事也不是。我的确了解凯尔特的东西(很多是爱尔兰语和威尔士语的原文),并且不喜欢它们:主要因为它们的不理性。它们有明亮的色彩,但像一块污迹斑斑的玻璃窗碎了后不经设计就重新拼在一起。它们其实就像你们读者所说的“疯了”——但我没有。[28]


天主教

天主教的神学和意象在塑造托尔金的想象世界中起了一定作用,因他非常虔诚的心而弥漫在他的作品中。托尔金自己承认了这点:


《魔戒》本质上当然是宗教性的和天主教的作品;最初是无意识的,但修订的时候是有意的。这是为什么我在虚构世界中没有加入,或者剔除,任何类似‘宗教’的提及,如崇拜仪式或活动。因为宗教元素已被吸收进了故事和其符号体系。[29]


学者保罗·H·科赫尤其指出,托尔金描述的“恶”是正统基督教式的,即“善”的缺失。他用《魔戒》举例,如索隆“无睑的眼睛”,“瞳孔是黑色裂缝,里面空无一物”。科赫认为托尔金的影响来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有理由相信托尔金作为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和天主教徒对他很了解。另一学者汤姆·雪培同意此观点,但认为托尔金的影响来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对于古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著作《哲学的慰藉》的古英语译本。雪培认为波伊提乌对基督教看法下的“恶”表达得最清楚:“邪恶是虚无。”托尔金推论出邪恶无法创造,就像弗罗多所说“这阴影……只能模仿,不能产生它自己的新东西”,树须埃尔隆德也有类似评论。他接着论述,在《魔戒》中邪恶似乎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仅仅是“善”的缺失(虽然不是摩尼教异端所指的那种“独立”),并指出阿尔弗雷德大帝的译本增注也许启发了这种观点。

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斯塔福德·卡尔德克特对魔戒和其意义的神学角度诠释:“至尊戒代表堕落灵魂的黑魔法,对上帝的拒绝服从。它表面上给人自由,但真正的功能是使持戒者成为堕落天使的奴隶。它腐蚀持戒者作为人的意志,让他越来越‘消瘦’和不真实;隐身的功能象征它摧毁人所有的自然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你可以说魔戒就是罪孽本身,一开始吸引人而且似乎没有危害,长久来看越来越难以放弃,使人堕落。”

出版的作品

生前出版

去世以后出版 

托尔金去世后,由其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整理出版的其他作品:

以下12卷统称为 《中洲历史(The History of Middle-earth)

附:2002年 《中洲历史索引

语言学

学术生涯

无论是托尔金的学术生涯还是文学创作都与他本人对语言和文献学的热爱密不可分。在大学时,他便已精通希腊语。1915年,他以古冰岛专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从1918年起,他加入牛津英语字典的编纂工作。1920年,他前往利兹大学,担任英语语言专业的助教。据他说,他鼓动起学语言学的学生由最初的5个犹豫不决到后来足足有20人。[30]他同时也教授古英语史诗、英语史、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文献选读、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语言学研究课程,还开设日耳曼语语言学概况,哥特语、古冰岛语和中世纪威尔士语的入门课程。1925年,33岁的托尔金自荐牛津大学盎格鲁撒克逊语罗林森和博斯沃思教授职位的候选人。[30] 他还谈到他和学习古冰岛语的学生一起创办了一个“维京俱乐部”。

私底下,托尔金被任何有关种族及语言学意含的事物所吸引。他思考着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品味;1955年,他的英语与威尔士语讲课上,他提出“母语”的概念,相对于“自幼时所学的语言”,这一见解是他对种族和语言认识的关键性一步。他认为英格兰西中部的中世纪英语是他的“母语”,正如他在1955年写给W.H. Auden的信[31]中这样说道:“依据血统,我是一个英格兰西中部人(所以一看到早期西中部的中世纪英语便自然地接受为已知语言)”。

语言创造

另一项与托尔金身为专业语言学家的成就并驾齐驱,有时甚至超越它而使得他的学术产出相形渺小的,就是其对人造语言创作的热爱。其中发展得最成熟的当仁不让是昆雅语辛达语,两者间的语源学关联是贯穿托尔金“传说故事集”的核心。对托尔金来说,语言及文法是攸关美感及谐音的重要元素,尤其是昆雅语的设计注重“语音美感”的考量。它被定位为“精灵的拉丁语”,它的语音系统建立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其他的则吸收自芬兰语和希腊语。[32]1945年,他又新增了阿督耐克语,被称为“略带闪族语系风格”的语言,与亚特兰提的神话息息相关。在《概念社文件》中,文章指出,托尔金关于语言的可继承性的观点,与第二纪元埃雅仁迪尔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传说故事集的基础。由此将托尔金的二十世纪“真实的原始世界”与他笔下的中洲神话传说相联系起来。

托尔金认为语言及与之关联的神话传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终究对国际辅助语言持悲观的态度:他在1930年一场演讲“秘密的罪行”中对一群世界语的使用者代表说:“你们的语言将产生一部神话”,然而在1956年,他却转而下结论说:“沃拉普克语、世界语、伊多语及诺维亚语等等,均是死语言,比现已不被使用的古代语言死的还要透,因为他们的创作者从未创作过任何世界语的传奇故事。”[33]

托尔金著作的流行对奇幻文学中语言的使用和市面上的主流字典虽然影响微小,但影响深刻长久。现在的字典普遍接受了托尔金复古式的拼写(如dwarves而非dwarfselvish而非elfish),这一拼写方式自从十九世纪前中期就没有再出现过了。其他托尔金所创造的术语,如legendariumeucatastrophe,现主要代指与托尔金相关的著作。

遗产

家谱

 
 
 
 
 
 
 
 
梅贝尔·萨菲尔德
 
亚瑟·托尔金
 
 
 
 
 
 
 
 
 
 
 
 
 
 
 
 
 
 
 
 
 
 
 
 
 
 
 
 
 
 
 
 
 
 
 
 
 
 
 
 
 
 
 
 
 
 
 
 
 
伊迪丝·布拉特
 
J.R.R. 托尔金
 
希拉里·托尔金
 
玛格达伦·马修斯
 
 
 
 
 
 
 
 
 
 
 
 
 
 
 
 
 
 
 
 
 
 
 
 
 
 
 
 
 
 
 
 
 
 
 
 
 
 
 
 
 
 
 
 
 
 
 
 
 
 
 
 
 
 
 
 
约翰·托尔金
 
迈克尔·托尔金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普莉西拉·托尔金
 


来源与注释

  1. Mitchell, Christopher. J. R. R. Tolkien: Father of Modern Fantasy Literature. Veritas Forum. [2 March 2009]
  2.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p. 111, 200, 266。
  3. 托尔金信件集第131封信
  4. 托尔金信件集第165封信
  5. Ash nazg gimbatul. Der Spiegel. 25 August 1969, (35/1969) (German). "Professor Tolkien, der seinen Namen vom deutschen Wort 'tollkühn' ableitet,... ."Tolkien jokingly inserted himself as a "cameo" into The Notion Club Papers under the name Rashbold,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ollkühn.
  6.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14。
  7.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13。
  8.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24。
  9.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27。
  10.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113。
  11.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29。
  12.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22。
  13.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30。
  14. 14.0 14.1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31。
  15. 托尔金信件集第267封信
  16. 16.0 16.1 托尔金信件集第306封信
  17.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53-54。
  18. 托尔金与世界大战
  19.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40。
  20.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43。
  21.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67-69。
  22.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73。
  23.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86。
  24.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77-85。
  25. 托尔金与世界大战
  26.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p. 93。
  27. 托尔金信件集第340封信
  28. 托尔金信件集第19封信
  29. 托尔金信件集第142封信
  30. 30.0 30.1 托尔金信件集第7封信
  31. 托尔金信件集第163封信
  32. 托尔金信件集第144封信
  33. 托尔金信件集第180封信
本词条部分内容来自 WikipediaJ. R. R. Tolkien 词条。本维基基于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分享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