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书籍)
- 有一些其他的词条可能与此词条重名或近似,请参阅消歧义页面。
![]() | |
---|---|
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 | |
作者 | J.R.R.托尔金 |
国家 | 英国 |
语言 | 英语 |
类型 | 史诗奇幻 |
出版社 | 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英国初版) |
出版日期 |
三部曲初版在英国分别出版于 1954年7月29日 1954年11月11日 1955年10月20日 |
配图:托尔金本人设计的三部曲初版封面 |
“ | 英语世界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读过《魔戒》和《霍比特人》的,另一类则是准备去读它们的。 | ” |
—— 《星期日泰晤士报》
|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指环王》)是J.R.R. 托尔金创作的史诗奇幻文学作品,是其早年创作的小说《霍比特人》(1937年)的续篇,故事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变得恢弘庞大。作品的绝大部分完成于1937至1949年,并在1954-1955年分三部 [1]首次出版。
本书的英文原名指的是书中的反派索隆,他铸造了一枚至尊戒来统御其他十九枚力量之戒,企图借此统治中洲。故事始于平静的夏尔,一处霍比特人聚落,尔后主角一行的脚步随着故事的发展纵贯了中洲西部的大地。
托尔金起初的构想是本书与《精灵宝钻》一同出版,但未能如愿。由于战后纸张短缺,且出版商为了压低首部书的定价,《魔戒》才被分为三部出版,如此便形成了今天广为人知的《魔戒》三部曲。三部曲分别名为《魔戒I-魔戒同盟》、《魔戒II-双塔殊途》、《魔戒III-王者归来》。此后,《魔戒》一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并重印多次,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品之一。[2]
情节梗概
问世
写作
《霍比特人》大获成功后,托尔金受此激励将尚未完成但修缮过的《精灵宝钻》提请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出版,但出版社以故事过于晦涩为由拒绝了,反而请托尔金写《霍比特人》后续的故事。托尔金原无打算为《霍比特人》创作续篇,而是写了些别的童话比如《罗弗兰登》和《哈莫农夫贾尔斯》。不过他主要还是着手于描绘中洲所处世界——阿尔达的历史,创作有关精灵宝钻的故事以及其他许多在《魔戒》之前发生的故事,他们构成了《魔戒》深远的故事背景。最终,托尔金被出版社说服,于1937年12月开始创作新篇。弃用了几个失败开头后,至尊魔戒的故事终于诞生了。
相比于《霍比特人》,此书在主题上更像是《精灵宝钻》的续作。当时第一章节(<期待已久的宴会>)的概念很快成型,但比尔博消失的原因、戒指背后的故事和书名,直至1938年春天才浮现。托尔金本来准备描绘比尔博将财富挥霍一空后想开启一段新的冒险寻找更多宝藏,但他想到了比尔博拥有的那枚戒指和它具有的力量,决定写一篇关于戒指的故事。故事刚开始还是以比尔博为主角,但后来托尔金认为新的故事对于比尔博这样一个喜爱作乐的霍比特人来说过于严肃了,所以他转而考虑比尔博家族中别的成员。他考虑过比尔博的儿子,但这样会引起一些问题:比尔博的老婆哪来的?比尔博又怎么会允许他的儿子置身险境?于是他找了另一个角色来代替比尔博的儿子携带戒指。在希腊传说中,英雄的侄辈们往往会继承衣钵,受此启发,霍比特人弗罗多诞生了。
托尔金因其完美主义写作进展十分缓慢,他还时常被考官的工作和其他学术事务打断。其实,《霍比特人》的第一句话便是写在他学生的空白考卷上——“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1943年他似乎中断了写作,又在1944年4月重新执笔。他在1946年又努力了一把,并在1947年把手稿的副本给出版商过目。1948年这个故事便划上了句号,但托尔金直到1949年都在不停修订之前的内容。1950年托尔金与出版商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产生了分歧,他想将《精灵宝钻》(当时还有很多未修缮的部分)和《魔戒》一起出版,但公司不愿意,这也使得他将本书转投给了威廉·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社的弥尔顿·沃德曼曾主动提出若托尔金完成了《精灵宝钻》便有意出版,且若托尔金无法与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达成协议,那他也愿意出版《魔戒》。令托尔金失望的是,当他把《魔戒》带给沃德曼时,沃德曼却表示故事太长亟需删减,而且之后便到意大利去了,其继任者对两部作品都兴趣缺缺。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尔金最终回头写信给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道:“我很乐意出版此书的任何一部分!”(此时《精灵宝钻》尚未完成,托尔金无可奈何只能向出版社要求先出版《魔戒》。)
书中部分人名地名取材自托尔金童年旧居,伯明翰附近的塞尔洞,以及现已并入伯明翰的乡村沃里克郡。
出版
托尔金最终敲定书名和各部书的名字前曾经考虑过许多名字,早期还曾有过<The Magic Ring>的书名。[3]后来,托尔金在一封给雷纳·昂温的信中写道:
“ | 书名是否可用《魔戒》,第一部:魔戒远征和魔戒南下;第二部:艾森加德的背叛和魔戒东行;第三部:魔戒大战和第三纪元的结束。如果不行的话,采用第一部:魔影滋长;第二部:暗中魔戒;第三部:魔戒大战或王者归来,我此刻想不到比这更好的了。 | ” |
这封信的附注指出在美国密尔沃基马奎特大学有一份手稿载有不同的名字:第一部,第一次旅程和九个伙伴的旅途;第二部,艾森加德的背叛和持戒者的旅途;第三部,魔戒大战和第三纪元的结束。在139号信件(Letter 139)中托尔金又写信给昂温告诉他自己对每部书名的新想法——第一部:魔影重临;第二部:魔影扩散;第三部:王者归来。在1953年8月17号这天,托尔金写信表明了自己最新的选择——第一部:魔戒同盟;第二部:双塔殊途;第三部:魔戒大战。出版社最终综合采用了读者现今看到的书名,但托尔金本人不是很喜欢“王者归来”,他觉得这名字透露了太多内容。
全书三部(魔戒同盟:卷一和二;双塔殊途:卷三和四;王者归来:卷五和六以及六篇附录)由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并在之后又由不同出版商分别以一部、三部、六部或七部的形式重新出版了多次。两种现行的印刷版本是单部书和三部套书。托尔金在创作附录和地图时的延期导致出版时间晚于原先预期,《魔戒Ⅲ-王者归来》的出版更是尤其晚,最终三部书先后于1954年7月29日和11月11日以及1955年10月20日在英国出版,之后不久也在美国上市。
第一部书中曾有许诺会将整三部书的索引目录放在第三部书的末尾,然而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辑录不现实。后来在1966年,有四篇未经托尔金本人编辑的索引目录附在了当时出版的《魔戒Ⅲ-王者归来》中。
由于三部书广泛以捆绑销售的方式出版发行,作品通常被称为“魔戒三部曲”。托尔金自己也使用“三部曲”这个名称,虽然他有时候认为这样的称呼不准确,因为他在构思和写作时将其看作一部完整的作品。
托尔金出版《魔戒》以分红获益,他没有预付款或者版税,而是等到书的出版收回成本后才会开始分红。不过《魔戒》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出版没有那么顺利。20世60年代早期,由于在美国只有精装版《魔戒》的印刷受英国印刷版本的法律约束,美国平装书出版商Ace Books的科幻小说编辑Donald A. Wollheim意识到《魔戒》在美国并未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于是Ace Books未经托尔金许可也没有向他支付报酬便开始出版《魔戒》(应是平装)。对此托尔金本人向写信给他的粉丝诉苦,民众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Ace books只得撤销他们的出版并且象征性的支付了托尔金报酬,但远远低于他合法出版时的应有所得。不过,这一不好的开端被随后获得授权的Ballantine Books出版的《魔戒》的巨大商业成功所掩盖。到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出版商使书在公共舞台上广泛曝光,《魔戒》已成为真正的文化现象。第二版的《魔戒》可以从此时开始算起——托尔金着手多方面的文稿的校订,修订出了一份有美国合法著作权的版本。
有一套1999年(千禧年版)英国版的七部盒装书(ISBN 0-261-10387-3)遵循了此前托尔金将书分成六卷的版本,但将第六卷中的附录单独成书[4]。托尔金名字的字母还出现在盒子的脊柱(书脊位置)上,同时内含一张CD。书中每一卷书的书名都是根据托尔金生前的建议在他去世后决定的:
“魔影重临”、“艾森加德的背叛”、“魔戒大战”、“第三纪元的结束”等四个卷名都是由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在《魔戒历史》(此书有四卷的内容,同时也是《中洲历史》中第六卷至第九卷的内容)中所使用的。
2002年,第一部未删节的《魔戒》有声书由Rob Inglis担任旁白,由Recorded Books发行。2009年4月19日,哈珀柯林斯发行了《魔戒》的第一部电子书,目前可在水石书店(waterstones.com)、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co.uk)和英国托尔金网(tolkien.co.uk)的官网上购得。(ISBN 9780007322497, ISBN 9780007322503, ISBN 9780007322558)还有另一个版本的电子书能在亚马逊网上购得。
影响
托尔金史诗长篇的巨大成功极大扩充了市场对奇幻小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多亏了《魔戒》,这一类型小说在整个六十年代迎来繁荣,当时有许多优秀的奇幻小说出版,包括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传奇》和Stephen R. Donaldson的《The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有些早已出版但埋没已久的奇幻作品也被重新发掘,比如马文·皮克的《歌门鬼城》和艾立克·洛克·艾丁生的《欧鲁勃洛斯之虫》。《魔戒》还深刻影响了七十年代的角色扮演类游戏,龙与地下城中很多具有特色的生物都源于托尔金的作品。
较次的衍生作品总在杰作问世之后纷至沓来,“托尔金式”(Tolkienesque)一词的诞生,就是用来形容这一类型中经常使用甚至滥用《魔戒》故事桥段的作品——一群冒险者展开冒险,从黑魔王及其爪牙手中拯救一个魔法奇幻世界,而这其实也证明原作获得了多高的人气。很多评论家最初贬斥《魔戒》为“给小孩看的瓦格纳”[5]还有评论认为《魔戒》是一个基督徒对瓦格纳的回应。
宗教与神话
托尔金将《魔戒》作为对语言学、宗教(尤其天主教)、童话故事和挪威神话、凯尔特神话开展的个人探索,他赋予了作品极其惊人的细节,为中洲创造了完整的体系,包括人物们的家族谱系,语言、文字、历法与历史。一些补充材料都详细列在《魔戒》的附录中,而中洲神话的历史则被编入体量更庞大、有着圣经风格的《精灵宝钻》中。
托尔金曾在写给他朋友耶稣会神父罗伯特·默里的信中形容《魔戒》为“一部从根本上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一开始是无意识的,但在修订中变成有意为之”。(The Letters of J.R.R. Tolkien, 142)故事中潜藏着许多神学主题:正邪之间的较量、谦卑对傲慢的胜利、恩典的降赐、死亡与不朽、复兴、救世、忏悔、自我牺牲、自由意志、谦逊、正义、同盟、权威与疗愈。在书中仁慈与怜悯的伟大美德(如比尔博和弗罗多对咕噜所展现的)赢得了胜利,而《主祷文》[6]中“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让我们免于凶恶”[7]的祷词所体现的精神也是托尔金心中的重要理念,在故事中体现为弗罗多勉力抵御魔戒对其身心的侵蚀。(The Letters of J.R.R. Tolkien, 181&191)
不过可以看出托尔金在创作时也受到了其他宗教的影响。尽管维拉和迈雅本身是一神观下独一之神一如·伊露维塔的创造物,但从天空(曼威)到海洋(乌欧牟),从梦境(罗瑞恩)到命运(曼督斯),维拉与迈雅等众神(可视为主神与次神,但非独一之神)创造和看管一切的过程都显示出一种前基督教时代的风格。
前基督教神话的元素在书中也有很多其他体现:一个"Green Man"——汤姆·邦巴迪尔;智者——伊斯塔尔(即巫师,第三纪元从阿门洲派来抵抗索隆的迈雅);换皮人——贝奥恩;不死魂——尸妖及背誓者(指黑蛮祠的亡者一族);非人类的有意识生灵——矮人、精灵、霍比特人和恩特。魔法在中洲随处可见,不只有巫师的咒语,还蕴含在战士的武器和工匠的工具中,在英雄们的洞察力和能力中,在自然界中。
托尔金已在书中前言写明,他一再坚持作品中没有对任何事物的寓示,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至尊戒是原子弹的隐喻。实际上,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遭轰炸是原子弹第一次为普通民众所知,托尔金在此之前便已完成了大部分创作和结局安排。不过托尔金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壕沟中亲身感受机械化战争的绝望,这样的经历确实反映在了书中。书中反派为了打造奥克军队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也能引起现代人共鸣。尽管如此,托尔金个人明确表明过他不喜欢所谓的“寓言”,所以过分解读他的作品相当不负责任。
版本
中文版本
英文版本
改编衍生
影视
这部电影最初由联美公司发行,拉尔夫·巴克希执导。影片采用一种被称为转描机技术的动画技术,先将现场演出的演员的连续镜头拍摄成影片再进行描摹。电影原先的改编计划是拍成两部,第一部的故事讲到了海尔姆深谷之战,但在山姆、弗罗多和咕噜穿过死亡沼泽之前便结束了。这部动画电影在制作时仅用了极少的八百万美元预算获得了三千万美元的票房,然而联美公司认为电影不算成功,便不再投资第二部,把机会留给了Rankin/Bass制作公司。
本作由Rankin/Bass制作,严格来说不算电影而是在电视上播出的特辑,故事也是从头重新讲起而不是接续上一部电影。此外,动画风格和人物设计的转变也很明显。由于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年轻人,很多成人粉丝抱怨原著很多深刻黑暗的内容被抛弃了。
- 彼得·杰克逊导演电影
最初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开启了《魔戒》真人电影的改编项目,由彼得杰克逊担任导演。后来,米拉麦克斯对项目方案的巨大规模有些担忧,想要把原定的两部电影浓缩成一部,而彼得与公司达成了一个协议,如果他没法找到新的单位来支持这个项目他会离开,并把项目中目前为止完成的部分和有关所有权利留给米拉麦克斯。然而,1998年新线影业获得了电影制作权,出乎意料地宣布电影将变为三部而不只是两部,而米拉麦克斯的高管鲍勃·韦恩斯坦和哈维·韦恩斯坦仍保留了片尾字幕上执行制片人的头衔。
三部电影同时拍摄,电影中还增加了许多cg图像,在主要的战斗镜头中采用了特效软件Massive software,而且杰克逊把所有重要的拍摄场景放在了他的出生地新西兰。《指环王:护戒使者》在2001年12月19号上映,《指环王: 双塔奇兵》在2002年12月18日上映,《指环王:王者归来》则是在2003年12月17日上映。(均为美国上映时间)三部电影都在上映当年获得了雨果奖的最佳戏剧表现奖(长篇)。
有人批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改动了原来的故事,可以说有着明显不同于托尔金的叙事基调,另外一些人则视其为非凡的成就。彼得·杰克逊也为改动原著辩护,认为电影只不过是他个人对原著的诠释。
《魔戒》电影总共获得了奥斯卡十七项奖项,《护戒使者》四项,《双塔殊途》两项以及《王者归来》十一项。《王者归来》提名的奖项并全部获奖,包括最佳影片奖,而这还是奇幻类型的电影第一次获此殊荣。三部曲电影有着总共三十项的提名,成为了奥斯卡奖有史以来最多提名的电影系列,超过了《教父》系列的二十八项提名。
《王者归来》在奥斯卡奖上的横扫被广泛视为代表了整个三部曲的殊荣,十一项奖项更是使《王者归来》与此前的《泰坦尼克号》和1959年的《宾虚》并列成为了奥斯卡影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王者归来》同时也打破了之前的横扫记录,打败了《金粉世界》和《末代皇帝》。
电影的视效技术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尤其是创造出了感情丰富逼真的数字化角色咕噜。光是制作规模都前所未有,三部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连续不断持续了三年多。
《魔戒》电影在票房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2003年12月1日,《王者归来》首映式在新西兰惠灵顿举行,被官方宣传活动和粉丝庆祝活动所包围,首映日当天便赚进3450万美元,电影的制作也对新西兰当地经济有极大贡献。《王者归来》是全球历史上第二部获利超过十亿美元的电影,许多电影粉丝蜂拥至新西兰拍摄地一睹电影中的场景。
广播
- 英国广播公司于1955年制作了一部分为十三集的《魔戒》改编广播剧,却遭到了托尔金的严厉批评。他抱怨广播剧文本台词的“傻气”[8]以及角色的改动,比如柳树老头和魔多联合,金莓成了汤姆·邦巴迪尔的女儿而不是妻子。这部广播剧没有录音存留。
- 1979年,一部《魔戒》改编剧在美国播送,随后还通过录音带和CD的方式发行。在录音商品的包装上没有任何演出人员的名单,每个配音员显然都是分开录音的,然后才把不同的部分编辑在一起。因此,这部广播剧不像英国广播公司的录音环节——演员们在一起录音,演员之间是没有互动的,这也造成广播剧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差。
- 1981年,英国广播公司播送了一部全新的《魔戒》改编剧,分为二十六集,每次播送半小时。
舞台
米尔维什制作公司曾排演了一出三小时长的《魔戒》改编舞台音乐剧,包含超过65名演员,耗资2700万加拿大币(按现在1cad:5.1rmb的兑率,约等于1亿4千万人民币)。本剧由Shaun McKenna和Matthew Warchus改编,由A. R. Rahman和Värttinä负责音乐,与Christopher Nightingale进行合作,由Matthew Warchus导演。
批评
- 《魔戒》在美国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文章“唔,那些糟糕的奥克”(Oo, those awful Orcs)中被描述为“幼稚的胡言乱语”,随后在1961年,菲利普·汤恩比有些过早地宣称《魔戒》已经“被人们善意地遗忘了”,还有杰梅茵·格里尔写道“托尔金将被证明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噩梦,而这个噩梦成真了。”尽管她从未读过《魔戒》。
- W.H.奥登在1968年一份评论性的期刊中一篇名为“《魔戒》中的善与恶”的文章中评价了《魔戒》,他反对托尔金对于真正邪恶的物种没有救赎可能性的构想。(这样的批评也常见于针对龙与地下城式的奇幻世界和一般奇幻文学的评论,托尔金本人在晚年也对这点有越来越多的挣扎。)另一方面,奥登却也在1956年纽约时报书评部分的“探索的最后是胜利”一文中称《魔戒》为此文类中的杰出代表作,在描绘善与恶之间史诗般的斗争上在弥尔顿失败的地方成功了。
- 科幻小说家大卫·布林曾指责书中人们对一个传统的精英社会结构的无条件奉献,以及精英们对两方势力之间屠杀的积极描述和他们不切实际且落后的世界观。
- 知名科幻作家迈克尔·摩考克以“史诗级的粪便”(Epic Pooh)为题写了一段长且尖锐的评论,开门见山直指《魔戒》只是用史诗神话的语言写的一部童话故事。
- 现代奇幻作家柴纳·米耶维评价托尔金的作品是反动保守的,他同时也大加批评了后来那些很大程度上借鉴托尔金作品的奇幻著作,认为那些作品都是陈词滥调。
此外,就像几乎所有的奇幻文学那样,《魔戒》也因被指称文中有非基督教(异教)元素和“神秘主义”而受到福音派教徒的谴责。
殊荣
- 1957年被授予国际奇幻奖。
- 英国广播公司2003年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魔戒》是“美国最受喜爱的书”。[9]
- 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于2004年进行的一项的调查中,《魔戒》被选为“我最喜爱的书”。
- 在亚马逊1999年的一次消费者投票中,《魔戒》是大家最喜欢的“千禧之书”。[10]
- 托尔金在英国广播公司2002年“最伟大的英国人”调查中排在第九十二位。
- 受到英国“大阅读”调查的启发,2004年有大约250000名德国人把《魔戒》选为他们最喜爱的文学作品。[11]
引用与注释
- ↑ 英文中的volume可翻译为”本“、“卷”、“册”或”部“。中文文景版《魔戒》全书分三部,每一部书又分两卷,三部共六卷的分法既是最初出版的形式,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以此为据,为避免混淆,本词条下均以”部“作为书的量词。
- ↑ 魔戒的名字(The Lord of the Ring)经常被简称为“LotR”、“LOTR”,或者更简单的“LR”,而三部书分别简称为FR、FOTR或者FotR(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TT或TTT (The Two Towers)和Rk、ROTK或RotK (The Return of the King)。
- ↑ 英文The Magic Ring直译成中文实际上更接近“魔戒”,而现书名The Lord of the Rings 直译则为指环王。
- ↑ 此处保留”卷“的说法是因为本版本正是将读者在文景版三部六卷中的六卷分别成书。
- ↑ 瓦格纳即理查德·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作曲及编剧,《魔戒》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创作均有北欧神话的基础,此处实暗讽《魔戒》低幼。
- ↑ 天主教亦称之为《天主经》,是基督宗教最为人所知的祷词,亦最为信徒熟悉的经文。
- ↑ 英文原文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采思高版翻译。
- ↑ 原文是sillification,在中文中据译者有限的认知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姑且据其义粗译为傻气,还望后来者指正。
- ↑ http://www.bbc.co.uk/arts/bigread/top100.shtml
- ↑ http://archive.salon.com/books/feature/2001/06/04/tolkien
- ↑ http://www.smh.com.au/articles/2004/10/04/1096871805007.html?from=storyrh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