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书籍)
- 有一些其他的词条可能与此词条重名或近似,请参阅消歧义页面。
![]() | |
---|---|
霍比特人 The Hobbit, or There and Back Again | |
作者 | J. R. R. 托尔金 |
国家 | 英国 |
语言 | 英语 |
类型 | 奇幻 |
出版社 | George Allen & Unwin |
出版日期 | 1937年9月21日 |
配图: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在1937年出版的精装本 |
《霍比特人》(The Hobbit, or There and Back Again)是J.R.R.托尔金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奇幻和儿童文学作品于1937年9月21日由乔治·艾伦&昂温出版,此后广受评论界赞誉,并获得卡内基奖章提名和《纽约先驱论坛报》颁发的“最佳少年奇幻小说奖”。本书至今风行不衰,已经成为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霍比特人》的故事设定在“精灵的黄昏与人类的崛起之间”[1]的时代,讲述了热爱家园的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跟随矮人踏上冒险旅程,为了夺回恶龙斯毛格镇守的宝藏,从安逸的乡村进入广阔的世界冒险的故事。故事由远征中的一系列奇遇组成,具有类似旅行游记的架构。在旅程中,比尔博发掘了自己热爱冒险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和判断力,最终变得更成熟、更有能力、更具智慧。故事情节在“五军之战”一章达到高潮,此前的许多线索在本章中汇聚为一。
故事的主题是个人的成长和英雄主义。这一主题和故事中的战争元素,使论者认为托尔金将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融入到了故事之中。此外评论家还认为,作者熟稔的日耳曼语族文献学学术知识,以及他对童话的兴趣,也影响到了本书的创作。
因为本书在口碑和销量上大获成功,出版商希望能出版续集。托尔金在创作续集——《魔戒》的过程中,为使《霍比特人》能与逐渐发展的故事相适应,对《霍比特人》作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数量虽少,但意义重大。《霍比特人》的第二版采纳了这些修改。此后的其他版本亦包含了少量修订,这是托尔金的创作想法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
《霍比特人》不断重印、从未绝版,并被改编成许多舞台剧、电影、广播、图版游戏和电子游戏。
角色
- 比尔博·巴金斯,亦即书名中的“霍比特人”,是一位受人尊敬、性喜安逸的霍比特人 ——但他的心中有时也会生出对冒险的渴望。正是出于这偶尔闪现的渴望,他加入了矮人的远征小队,成为了队伍中的“飞贼”。不过,在发现至尊戒之前,这位“飞贼”更像是一个累赘。但是,比尔博在冒险历程中不断得到历练,最终成为了一位令人惊异的重要角色。
- 甘道夫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巫师,就是他把比尔博介绍给了矮人的远征队。在旅程中,甘道夫常常因不明就里的事务消失,然后又在故事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
- 梭林·橡木盾是远征队骄傲而自负的首领,亦是孤山矮人王国的继承人。作为领袖,他犯了很多错误,常常依靠比尔博和甘道夫的帮助才脱离困境;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武艺高强的战士,而他的的人格光辉也在五军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故事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程度不一的角色,包括:孤山远征队的其他十二名成员;三名食人妖;抛巨石的巨人;邪恶的半兽人;栖息在森林中的、会说话的巨型蜘蛛;英勇的巨鹰;邪恶的、与半兽人勾结的座狼;半精灵埃尔隆德;住在地下湖畔的怪物咕噜;能变身成熊的贝奥恩;精灵王瑟兰杜伊;沉着、高尚的弓箭手巴德,等等。这些各异的角色,共同推动了情节的运转。
情节梗概
第三纪元2941年,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被甘道夫连蒙带骗,阴差阳错的加入了梭林·橡木盾等十三个矮人收复孤山的旅程。在旅途中,一行人差点落入食人妖之口,又横遭半兽人和恶狼袭击,穿越黑森林时被蜘蛛困住,逃脱后又身陷精灵的地牢……如此遭遇种种坎坷,远征队终于抵达恶龙斯毛格盘踞的孤山。
此后,种种事端奇峰突起,恶龙被弓箭手巴德所杀,矮人如愿收复宝藏。然而此时,精灵和人类的联军却企图分得财宝。正当剑拔弩张之际,北方的半兽人入侵,矮人、精灵与人类被迫一致对外。五军之战便是如此爆发,是役中梭林牺牲,但北方大地也赢得了暂时的和平。带着一小份分得的财宝,以及在旅程中偶获的至尊戒和梭林所送的秘银铠甲,比尔博踏上了漫漫返乡之路……
创作与付梓
1955年,在一封寄给威斯坦·休·奥登的信中,托尔金回忆了他灵感迸发的经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某天早晨,他开始了《霍比特人》的创作——他在家中伏案批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文凭试卷。他告诉一位采访者
“ | 有一名考生仁慈地留出了一页空白,上面什么都没写,对阅卷人来说真是善莫大焉,于是我提笔写下:‘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名字往往会在我脑中孕育出故事:最后我觉得,我最好还是好清楚‘霍比特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 |
这就是《霍比特人》的经典开篇。到1932年底,他已经完成了创作,并把手稿借给别人品鉴:这其中包括他的挚友C.S.刘易斯,以及一位叫伊莱恩·格里菲思(Elaine Griffiths,1909-1996)的学生。1936年,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的职员苏珊·达格诺尔(Susan Dagnall,1910-1952)拜访了伊莱恩,她和格里菲思在牛津时就是同学。据说,伊莱恩把稿件借给了她;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伊莱恩建议她向托尔金借阅此作。总之,达格诺尔阅读了稿件、印象颇深,于是随后把此作借给了公司的创始人斯坦利·昂温。昂温让自己10岁的儿子雷纳阅读、评价,而雷纳的评价十分积极。于是,乔治·艾伦与昂温(当时仅叫艾伦与昂温)公司最终决定出版《霍比特人》。
版本
《霍比特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已知的语言版本和初次出版日期有:
- Armenian: Hobit: Kam Gnaln ou Galû (1984), pp. 387-96
- Breton: An Hobbit, pe eno ha distro (2001)
- Belarusian: Хобiт, або Вандроўка туды i назад (2002)
- Bengali: ISBN 9789380151939 (2011, by Santi Chatterjee
- Bulgarian: Bilbo Begins, ili, Dotam i obratno (1975); Khobit: Bilbo Begins, ili, Dotam i obratno (1999)
- Catalan: El Hòbbit, o, Viatge d'anada i tornada (1983)
- Chinese: Sheau Lihshean Jih or Xiao Airen Lixian Ji (1996); new translations in 2000 and 2001
- Cornish: An Hobys, pò An Fordh Dy ha Tre Arta (2014)
- Croatian: Hobit (1994)
- Czech: Hobit, aneb, Cesta tam a zase zpátky (1979)
- Danish: Hobbitten, eller, Ud og hjem igen (1969)
- Dutch: De hobbit, of Daarheen en weer terug (1960, by Max Schuchart); De hobbit, of Daarheen en weer terug (1976; revised transl.)
- Esperanto: La hobito (2000)
- Estonian: Kääbik, ehk, Sinna ja tagasi (1977)
- Faroese: Hobbin, ella, Út og heim aftur (1990)
- Finnish: Lohikäärmevuori, eli, Erään hoppelin matka sinne ja takaisin (1973); Hobitti, eli, Sinne ja takaisin (1985)
- French: Bilbo le Hobbit, ou, Histoire d'un aller et retour (1969); Le Hobbit (2012, by Daniel Lauzon)
- Frisian (2009)
- Galician: O Hobbit (2000)
- German: Kleiner Hobbit und der grosse Zauberer (1957, by Walter Scherf); rev. transl. in 1971 and 1991); Der Hobbit, oder, Hin und zurück (1997, by Wolfgang Krege)
- Greek: Khompit (1978)
- Hebrew: ha-Hobit, o, Le-sham uva-hazarah (1976); Hobit (1977); ha-Hobit (2012)
- Hungarian: A babó (1975)
- Icelandic: Hobbit (1978); Hobbitinn, eða, Út og Heim Aftur (1997)
- Ireland: An Hobad (2012)
- Indonesian: Hobbit (1977)
- Italian: Lo Hobbit, o, La riconquista del tesoro (1973)
- Japanese: Hobitto no Bôken (1965; rev. transl. in 1983); Hobitto, Yukite kaerishi Monogatari (1997)
- Korean: [The Hobbit] (1997)
- Latin: Hobbitus Ille (2012)
- Latvian: Hobits, jeb, Turp un atpakal (1991)
- Lithuanian: Hobitas, arba, Ten ir atgal: Apysaka-pasaka (1985)
- Luxembourgish: Den Hobbit (2002)
- Marathi: [The Hobbit] (2011)
- Moldavian: Hobbitul (1987)
- Norwegian: Hobbiten, eller, Fram og tilbake igjen (1972); Hobbiten, eller, Fram og tilbake igjen (1997, by Nils Ivar Agøy)
- Persian: هابيت يا آنجا و بازگشت دوباره
(2004) - Polish: Hobbit, czyli tam i z powrotem (1960; rev. transl. 1985); Hobbit, albo tam i z powrotem (1997); [The Hobbit] (2002)
- Portuguese: O Gnomo (1962); O Hobbit (1976); O Hobbit (1985); O Hobbit (1995)
- Romanian: O poveste cu un hobbit (1975); Povestea Unui Hobbit (1995)
- Russian: (1976; 9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tal)
- Serbian: Hobit (1975)
- Slovak: Hobbiti (1973)
- Spanish: El hobito (1964); El hobbit (1982)
- Swedish: Hompen (1947); Bilbo: en hobbits äventyr (1962, by Britt G. Hallqvist); Hobbiten (2007, by Erik Andersson)
- Thai: [The Hobbit] (2002)
- Turkish: Hobbit, Oradaydık ve şimdi buradayız (1996); Hobbit, Oradaydık ve şimdi buradayız (1997)
- Ukrainian: Hobit, abo, Mandrivka za imlysti hory (1985)
- Yiddish: der hobit: oder ahin un vider tsurik (2012)
中文版本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译者 | 译名 |
---|---|---|---|
1993年6月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徐朴 | 《小矮人闯龙穴》 |
1996年7月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刘会友 | 《小矮人歷險記》 |
2001年12月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朱学恒 | 《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 |
2002年4月 | 译林出版社 | 李尧 | 《魔戒前传:霍比特人》 |
2011年10月 | 译林出版社 | 朱学恒、邓嘉宛、陆大鹏、曹璐鎏 | 《哈比人 : 插图注释本》 |
2012年10月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邓嘉宛 | 《Comic哈比人》 |
2012年12月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朱学恒 | 《哈比人》(全新修订译本) |
2013年1月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吴刚 | 《霍比特人》 |
2013年6月 | 世纪文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吴刚 | 《霍比特人》(艾伦·李插图) |
改编衍生
- 《霍比特人》曾在1968年9月至11月间被改编为广播剧<The Hobbit>在BBC Radio 4上播送,当时由Michael Kilgarriff改编为八个部分共时长四小时,由Anthony Jackson担任旁白,Paul Daneman饰比尔博,Heron Carvic饰甘道夫。
- 中洲出现在很多歌曲当中,尤其是恩雅(Enya)和Brobdingnagian Bards组合的歌中,而齐柏林飞船乐队的《Misty Mountain Hop》和《Ramble On》也都有提及托尔金创造的不可思议的世界。至于《霍比特人》,最贴近的莫过于《The Ballad of Bilbo Baggins》(比尔博·巴金斯的歌谣),因为这首歌在两分钟中道出了书中的所有故事情节。这首歌是由莱昂纳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星际迷航》中Spock的第一任扮演者)所演唱,他将其收录在1968年《Two Sides of Leonard Nimoy》的专辑中。
- 1974年,Argo Records发行了一部《霍比特人》改编的有声书,由尼科尔·威廉森(Nicol Williamson)一人为书中所有角色配音。他重新编辑了原本的念稿,将稿中许多如“他说”这种部分给删去,依靠自己发声的特征去表现不同的人物,表达谁在对谁说什么,他认为这样能使听众全神贯注在故事当中而不会减缓了整体的节奏。
- 1977年,蓝金贝斯公司(Rankin-Bass)制作了电视动画特别节目《霍比特人》。
- 1979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制作儿童电视系列剧《霍比特人》。
- 1985年,一部由《霍比特人》改编的真人电视剧在前苏联播出。
- 1989年,David T. Wenzel以图像小说的形式改编出版了《霍比特人》。
- 最早基于《霍比特人》改编的电脑游戏之一是1982年由Beam Software开发,Melbourne House发售的《The Hobbit》。游戏当时在大部分电脑上都能够运行,从比较大众的电脑比如ZX Spectrum和Commodore 64,到比较专业的电脑如Dragon 32和Oric computers。根据和游戏发售方的协议,每一份出售的游戏都会附带一本原著。
- 维旺迪游戏于2003年在windows平台、PlayStation 2、Xbox和GameCube上发行了《霍比特人:魔戒序曲》。它是一款作为《魔戒》游戏的前传的砍杀游戏(劈砍游戏),但同时也作为这两款游戏(《魔戒》及其本身)的柔和版本——较少的残忍画面和敌人,这款游戏包含着平台的重要方向,就是它是为年龄较小的孩童设计的。游戏的一个相似版本还同时在GBA(Game Boy Advance)上发行。
- 2012年由华纳兄弟发行电影,由魔戒三部曲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
反应
对《霍比特人》的第一个文学性评论实际上是由C.S.刘易斯所写,发表于1937年10月2日,标题是“一个给孩子的世界”。此外,对于有关《霍比特人》的批判性讨论最早出现在何人的书中至少有两种推测,一说是在Anne Carroll Moore的 《My Roads to Childhood: Views and Reviews of Children's Books》(Doubleday,1939)中,另一说是Helen E. Haines的《What's in a Novel》(1942)。
外部链接
- Collection of edition covers, 1937–2005
- UK editions of The Hobbit
- The Hobbit: What has made the book such an enduring success?
- Every Dutch edition of The Hobbit
- Hobbits around the globe - gallery
引用与注释
- ↑ Eaton, Anne T. A Delightfully Imaginative Journey. The New York Times. 13 March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