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足戴因
| 这篇文章刚刚完成,还需要进一步校对和完善。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需要校对的词条列表。编辑者签名:请给deadlike一个合理的翻译——KM。 |
- 有一些其他的词条可能与此词条重名或近似,请参阅消歧义页面。
![]() | |
---|---|
铁足戴因 Dáin Ironfoot | |
基本信息 | |
别名 | 戴因二世 |
头衔 |
铁丘陵领主 都林矮人之王 山下之王 |
统治时期 |
铁丘陵领主:第三纪元2805年 - 2941年 山下之王:第三纪元2941年 - 3019年 |
出生 | 第三纪元2767年,生于铁丘陵 |
死亡 | 第三纪元3019年3月17日,死于河谷邦 |
势力信息 | |
种族 | 矮人 |
家族 | 都林家族 |
语言 | 矮人语和通用语 |
人物关系 | |
父亲 | 纳因 |
子嗣 | 梭林三世 |
继承人 | 梭林三世 |
仇视 | 阿佐格 |
涉及作品 | |
书目 | 《霍比特人》 |
电影 | 《霍比特人: 五军之战》 |
演员 | 比利·康诺利 |
体貌特征 | |
性别 | 男 |
武器 | 红斧 |
画廊 | 铁足戴因相关的图片 |
配图:2014年Peter Jackson电影《霍比特人》中的铁足戴因 |
铁足戴因(Dáin Ironfoot),即戴因二世,是铁丘陵领主和山下之王,也是都林矮人之王。他曾参与阿扎努比扎之战、五军之战和河谷之战,是一位极富名望的战士。[1]铁足戴因是纳因之子,他的祖父是格罗尔。[2]
在电影字幕和一些其他的译本中,又被译作“丹恩铁足”。
生平
矮人与奥克之战
第三纪元2790年瑟罗尔被占据卡扎督姆的奥克之王阿佐格抓获并杀害后,他的儿子瑟莱因起誓复仇。瑟莱因召集了所有能够参战的矮人,摧毁了迷雾山脉所有半兽人堡垒,一路打到墨瑞亚的大门前,在那里阿扎努比扎之战打响了。
戴因和他的父亲纳因到的很迟,但是他们的到来十分关键。纳因的军队装备精良,迅速击溃了半兽人,纳因一路杀到阿佐格的面前。但是此时的纳因疲倦并且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而阿佐格是一名灵活而强壮的半兽人,阿佐格乘隙绊倒了纳因,砍断了纳因的脖子杀死了他。尽管如此,整个山谷中的半兽人军队都在撤退。阿佐格试图撤回墨瑞亚,但是戴因紧追不舍,在阿佐格退入东门前用他的红斧砍下了他的头,为父亲报了仇。那时戴因是一名仅仅32岁的年轻矮人,便做下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壮举。
战后瑟莱因想要返回墨瑞亚,戴因劝阻了他,因为之前他注视墨瑞亚的东门时察觉到都林的克星仍然居住其中。[2]
铁丘陵时期
阿扎努比扎之战后,戴因率领族人返回了铁丘陵。由于他的父亲纳因战死于墨瑞亚,第三纪元2805年他的祖父格罗尔过世后,戴因继承了铁丘陵之王的位置。他的儿子梭林·石盔于第三纪元2866年出生。[2]
在戴因统治时期,铁丘陵成为了大荒野中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如果索隆回到北方收复了安格玛并再次控制迷雾山脉北方的隘口,铁丘陵将是唯一能与之对抗的王国。[1]
五军之战
第三纪元2941年继承矮人王位的瑟莱因之子梭林二世踏上了收复被恶龙斯毛格占据的孤山的旅程。[3]
斯毛格最终被居住在长湖镇的人类巴德射死。尽管如此,梭林声明所有宝藏的所有权均属于他并且宣告自己为山下之王。但是巴德和黑森林的精灵王瑟兰杜伊希望得到孤山宝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对恶龙造成的破坏的补偿。梭林从未想过与人类和精灵分享宝藏,但仅凭梭林自己的力量难以防守孤山,因此他寻求他的表亲戴因的帮助。[4]
戴因率领超过五百名矮人从铁丘陵赶来支援,他们全部骁勇善战且装备精良。就在戴因即将和精灵人类联军开战时,甘道夫及时制止了他们,提醒了他们奥克和座狼正在接近,并号召双方联合起来共同抵抗邪恶的入侵,五军之战就此爆发。[5]
梭林和他的两个侄子奇力和菲力战死。这使得戴因在战后成为了山下之王和所有都林一族矮人的国王。[6]
孤山时期
在戴因的统治下,他的人民变得极为富有。河谷邦被重建,巴德成为国王。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孤山的矮人和河谷镇的人类以及黑森林的精灵一直保持着友谊。矮人们在开矿和建筑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他们的祖先,他们在孤山和河谷城建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7]
巴林于第三纪元2989年和欧瑞、欧因以及许多其他矮人返回墨瑞亚探险。尽管戴因不愿让他们去,但还是没能阻止他们。[8]直到许多年后的第三纪元3019年,护戒队进入墨瑞亚才知道巴林的殖民队在他们进入墨瑞亚五年后就覆灭了。[9]
魔戒大战
第三纪元3017年一个来自魔多的信使来到孤山打听霍比特人和巴金斯的消息,而索隆将会归还三枚矮人魔戒作为回报。戴因告诉信使他需要考虑一段时间,信使两次回来均未得到想要的回复,他威胁第三纪元3018年年底将是最后一次。于是戴因派格罗因和他的儿子吉姆利前往幽谷警告比尔博并寻求埃尔隆德的帮助。[8]
数月后,河谷邦之王布兰德与索隆手下的东夷在卡尔能河交战,布兰德战败回撤到河谷。戴因率领孤山的矮人前来帮助布兰德。第三纪元3019年3月17日,河谷之战爆发。三天之后,联军被击溃,布兰德阵亡。戴因守卫着布兰德国王的遗体,尽管他已252岁高龄却英勇不减当年,他以熟练的技巧挥舞着斧头。最终,戴因在埃瑞博的大门前战死。[1]
几天后,东夷人知道了佩兰诺平野之战的失败,他们感到恐惧。新的国王戴因之子梭林三世和布兰德之子巴德二世发觉了这一点,他们冲出孤山彻底击败了敌人。[10]
名字释义
Dáinn这个名字来源于Dvergatal中的一个矮人。意思可能是deadlike。[11]铁足Ironfoot这个头衔在托尔金已出版的作品中没有给出解释。但是,John D. Rateliff(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的作者)指出在霍比特人中的来源,书中表明来自铁丘陵的矮人穿铁制的靴子,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铁足军。[12]
家谱
纳因二世 第三纪元2338年 - 2585年 | |||||||||||||||||||||||||||||||||||||||||||||||||||||||||||||||
戴因一世 第三纪元2440年 - 2589年† | 波林 第三纪元2450年 - 2771年 | ||||||||||||||||||||||||||||||||||||||||||||||||||||||||||||||
瑟罗尔 第三纪元2542年 - 2790年† | 弗罗尔 第三纪元2552年 - 2589年 | 格罗尔 第三纪元2563年 - 2805年 | 法林 第三纪元2560年 - 2803年 | ||||||||||||||||||||||||||||||||||||||||||||||||||||||||||||
瑟莱因二世 第三纪元2644年 - 2850年† | 纳因 第三纪元2665年 - 2799年† | 芬丁 第三纪元2662年 - 2799年† | 格若因 第三纪元2671年 - 2923年 | ||||||||||||||||||||||||||||||||||||||||||||||||||||||||||||
梭林·橡木盾 第三纪元2746年 - 2941年† | 弗雷林 第三纪元2751年 - 2799年† | 狄丝 生于第三纪元2760年 | “铁足”戴因二世 第三纪元2767年 - 3019年† | 巴林 第三纪元2763年 - 2994年† | 杜瓦林 第三纪元2772年 - 第四纪元91年 | 欧因 第三纪元2774年 - 2994年 | 格罗因 第三纪元2783年 - 第四纪元15年 | ||||||||||||||||||||||||||||||||||||||||||||||||||||||||
菲力 第三纪元2859年 - 2941年† | 奇力 第三纪元2864年 - 2941年† | “石盔”梭林三世 生于第三纪元2866年 | 吉姆利 第三纪元2879年 - 第四纪元120年之后 | ||||||||||||||||||||||||||||||||||||||||||||||||||||||||||||
都林七世 | |||||||||||||||||||||||||||||||||||||||||||||||||||||||||||||||
电影中的形象
2014年电影《霍比特人: 五军之战》中戴因由Billy Connolly饰演。
黑森林的精灵进驻河谷镇后,梭林秘密向戴因求援。第二天,瑟兰杜伊即将发动进攻时,戴因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孤山。戴因骑着一只巨大的覆甲野猪,宣称精灵人类联军要么撤退要么开战。就在即将开战时,奥克大军忽然到达,戴因转而进攻奥克。随后人类和精灵和矮人们一起作战。当梭林和他的小队冲出孤山,戴因和矮人们紧随其后将奥克击退。戴因和梭林在战场中央会师,他们拥抱在一起。 (在加长版电影中,在奥克到来前,戴因的矮人军队与精灵之间发生过战斗。)
引用与注释
- ↑ 1.0 1.1 1.2 未完的传说,第三辑-第三章,远征埃瑞博。
- ↑ 2.0 2.1 2.2 魔戒III-王者归来,附录一 列王纪事-第三篇,都林一族。
- ↑ 霍比特人,第一章,不速之客。
- ↑ 霍比特人,第十五章,黑云压城。
- ↑ 霍比特人,第十七章,奇变骤生。
- ↑ 霍比特人,第十九章,最后一幕。
- ↑ 魔戒I-魔戒同盟,卷II-第一章,际会众人。
- ↑ 8.0 8.1 魔戒I-魔戒同盟,卷II-第二章,埃尔隆德的会议。
- ↑ 魔戒I-魔戒同盟,卷II-第五章,卡扎督姆桥。
- ↑ 魔戒III-王者归来,附录二 编年史略(西部地区的编年史)。
- ↑ Chester Nathan Gould, "Dwarf-Names: A Study in Old Icelandic Religio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ol 44 (1929), issue #4, pp. 939-967
- ↑ J.R.R. Tolkien, John D. Rateliff (ed.),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Return to Bag End, p. 674 (not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