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刚刚完成,还需要进一步校对和完善。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需要校对的词条列表编辑者签名:多瑞亚斯的戴隆。
请检查bug和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有问题请提至qq群


File574e9258d109b3de151cc9e9c9bf6c81810a4c8b.jpg
滕格瓦字母
Tengwar
类别 字母
使用语言 昆雅语
辛达语
泰勒瑞语
西部语
创造者 费艾诺
ISO 15924代码 Teng, 290
配图:腾格瓦字母

滕格瓦字母Tengwar)是 J.R.R. 托尔金创造的一种人造文字。在中洲系列作品的设定中,滕格瓦字母则系由诺多精灵费艾诺所创造。最初,滕格瓦字母是用来书写维林诺精灵的语言——昆雅语泰勒瑞语的。后来,更多的语言开始使用滕格瓦字母,包括辛达语。此外,J.R.R. 托尔金还用此字母来书写英语,实际上,他给出的大部分滕格瓦示例都是英语词汇。

历史

根据精灵宝钻争夺战(书籍)中的附录D——“关于昆迪和埃尔达”,费艾诺,借着创造这一书写体系,也带来了语言学观念上的革新。他将字母——一种口头语言(tengwë)的书写表现方式称之为滕格瓦(tengwa)。而在此之前,任何字母和符号都被称为sarat,(词源为"sar”,意为“切割”)。维林诺的语言学家儒米尔最初创造了萨拉提文字,而费艾诺正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滕格瓦字母,但后来,儒米尔萨拉提字母却被称为“儒米尔式滕格瓦”。

“滕格瓦”在辛达语中直译为“tîw”(单数形式为“têw”, 意为"字母"), 通过流亡中洲的诺多精灵传入贝烈瑞安德,并被辛达族精灵广泛使用。而在此之前,辛达语所使用的文字是奇尔斯字母

字母

昆雅语的辅音发音体系分有五大类:唇音(labial),齿音(dental),上颚音(palatal),软颚音(velar),和喉音(glottal)。其中,软颚音又有唇音化和非唇音化的区别。对于这五大类发音中的每一种,在古典昆雅语中都有相对应的词汇,并且与滕格瓦字母表的编排紧密相连。

齿音被称为Tincotéma,列于滕格瓦字母表中的第一列,始于tinco;唇音被称为Parmatéma,列于滕格瓦字母表中的第二列,始于parma;软颚音被称为Calmatéma,列于滕格瓦字母表中的第三列,始于calma;唇音化的软颚音被称为Quessetéma,列于滕格瓦字母表中的第四列,始于quesse;上颚音被称为Tyelpetéma,字母表中没有单独的列,而是在第三列的字母上加上符号来表示。 在写法上,形状类似的字母也代表发音规则的相似性。在古典昆雅语中,滕格瓦字母表第一排代表清塞音(voiceless stops),第二排代表浊鼻冠塞音(voiced prenasalized stops),第三排代表清齿龈边擦音(voiceless fricatives),第四排代表清鼻冠塞音(voiceless prenasalized stops),第五排代表鼻塞音(nasal stops),第六排代表无擦通音(approximants)。

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有一个的名稱音,而每个字母的名稱音 都是一个实际存在于昆雅语中的词汇,其中包含待解释的字母。 若有可能,该词的第一个音就是它,但若是需要表达的读音或组合没有出现在词首,就要紧接在词首的元音之后。字母表中的字母名称分别为(从左到右):

I II III IV
1
Tengwa tinco.png
tinco
金属
Tengwa parma.png
parma
Tengwa calma.png
calma
Tengwa quesse.png
quesse
羽毛
2
Tengwa ando.png
ando
大门
Tengwa umbar.png
umbar
命运
Tengwa anga.png
anga
Tengwa ungwe.png
tincoungwe
蜘蛛网
3
Tengwa súle.png
thúle/súle
灵魂
Tengwa formen.png
formen
北方
Tengwa aha.png
harma/aha
财宝/怒火
Tengwa hwesta.png
hwesta
微风
4
Tengwa anto.png
anto
Tengwa ampa.png
ampa
Tengwa anca.png
anca
Tengwa unque.png
unque
洼地
5
Tengwa númen.png
númen
西方
Tengwa malta.png
malta
Tengwa noldo.png
ñoldo(旧形式为ngoldo)
指诺多族的个体成员
Tengwa nwalme.png
nwalme(旧形式为ngwalme)
折磨
6
Tengwa óre.png
óre
心,内心
Tengwa vala.png
vala
类似天使的大能者
Tengwa anna.png
anna
赠礼
Tengwa wilya.png
vilya(旧形式为wilya)
空气,天空
Tengwa rómen.png
rómen
东方
Tengwa arda.png
arda
领域
Tengwa lambe.png
lambe
舌头
Tengwa alda.png
alda
Tengwa silme.png
silme
星光
Tengwa silme nuquerna.png
silme nuquerna
反写的silme
Tengwa esse.png
áre/esse
阳光/名字
Tengwa esse nuquerna.png
áre nuquerna
反写的áre
Tengwa hyarmen.png
hyarmen
南方
Tengwa hwesta sindarinwa.png
hwesta sindarinwa
灰精灵的hw
Tengwa yanta.png
yanta
Tengwa úre.png
úre

规则型的滕格瓦字

大部分的字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条竖直的,可长可短的茎秆,然后在左边或右边加上一个或两个圆弧,圆弧有时有一条横线相接。

每一个纵列的字母都对应着相同的圆弧,而每一个横列的字母都对应着相同的茎秆。

基于这一法则,规则型滕格瓦字母分成了四个系列("témar"),也就是字母表中的四个纵列,在昆雅语中分别代表/t/, /p/, /k/ 和 /kʷ/这几个系列的辅音发音。每个系列("témar")下有六个变体("tyeller"),也就是字母表中的六个横排。字母表这一排列法则与上文所述的发音规则也是相对应的。

规则型滕格瓦字母有以下这么几个构造和发音规律:

  • 将单圆弧变为双圆弧表示将清辅音变成浊辅音。
  • 茎秆朝上表示摩擦音。
  • 短茎秆表示鼻音。一般来说短茎秆与单圆弧相结合的字母表示无擦通音。

此外,我们有时能见到茎秆既朝上又朝下的字母,这种字母构造是为了迎合一些其他的辅音发音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很常见。在至尊戒上的铭文中,有些字母看起来像是有这种既朝上又朝下的长长茎秆,然而他们只是因为索隆创造的字体"安纳塔体滕格瓦字母”(tengwar annatar font)而产生的视觉效果,要仔细看还是能分辨出茎秆的朝向的,只是增加了辨识难度,虽然视觉上有一种优雅而流动的美感。

以字母表中的第二个纵列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悉腾格瓦字母的构造与发音规则:

  • 为首的是 parma, 单圆弧,茎秆朝下,代表 /p/ 的发音,(事实上它确实看起来像拉丁字母中的P)。
  • 维持朝下的茎秆,加上双圆弧,成为了 umbar, 代表/b/的发音。
  • 维持单圆弧,改为朝上的茎秆,成为了 formen, 代表 /f/的发音。
  • 加上双圆弧并且改成朝上的茎秆,成为了 ampa, 一般代表 /v/ 的发音,但也有可能代表 /mp/ (取决于语言种类)。
  • 加上双圆弧并且改成短茎秆,成为了 malta, 代表/m/的发音。
  • 单圆弧加上短茎秆是vala, 一般代表/w/或/v/的发音(取决于语言种类)。

昆雅语中,除了“v”之外没有其他的发声摩擦音,第四排(朝上的茎秆加上双圆弧的字母)一般用于表示常见的鼻塞音(例如ntmpnknqu)。因此,在上述例子中,ampa 发/mp/的音,而vala发/v/的音。而在辛达语中,最后一排(第六排)的字母一般代表鼻音发音,因此,在上述例子中,vala发/m/的音,而第五排的字母一般代表双鼻音,在上述例子中,malta发的是/mm/的音。由此看来,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发音,并不是一定的,常常由于语种的改变而改变。

不规则型(附加型)的滕格瓦字母

有些不规则的滕格瓦字母并不符合上述法则,它们是附加的滕格瓦字母,用来表示上述四个纵列和六个横排里没包含的辅音及元音。但它们的写法和用法根据不同的制式而改变,滕格瓦字母如奇尔斯字母一样,适用于不同的语种,有很多不同的形式(mode)。但不规则型滕格瓦字母一般是用于表示/r/, /l/, /s/ 和 /h/这几个音。

变音符号

昆雅语里,变音符号被称为“tehta”,一般加在字母的上方或者下方。它们用于表示元音,双辅音或鼻音。

根据托老的解释,表示元音的tehtar体系与拉丁文的变音符号类似:向上弯曲的(î)表示 /a/,上提的(í)表示 /e/,点状的(i)表示 /i/,向左弯曲的(ı̔ )表示 /o/,向右弯曲的(ı̓ ) 表示/u/。有些中洲的语言没有 /o/这个元音,如魔多黑语,他们用向左弯曲的(ı̔ )表示/u/。单独出现的元音需要一个元音载体,无点的 i (ı)表示短元音,无点的j (ȷ)表示长元音。

tehta 符号表

发展与形式

Ómatehtar形式 与 Full writing形式

ómatehtar 与 full writing 的区别是腾格瓦字母不同形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前者用变音符号(tehta)来表示元音;后者不使用变音符号(tehta),而是使用附加的腾格瓦字母来表示元音。

儒米尔不同,费艾诺认为元音也是一个独立的发音,而不只是依附于辅音而存在的“色彩音”,因此,他发明了全写式元音滕格瓦,也被称为Quanta Sarmë

然而,费艾诺也继承了儒米尔的“音节划分”概念,以及在Sarati文字中使用的符号化元音,因此他也创造了Ómatehtar 这一更为保守的形式。

Ómatehtar(符号式元音)滕格瓦字母

Ómatehtar 式滕格瓦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元音符号置于前面的辅音字母之上,昆雅语书写通常使用这一写法;另一种是将元音符号置于后面的辅音字母之上,非贝烈瑞安德式的辛达语书写通常使用这一形式,另外,通用语魔多黑语也通常使用这一写法。

Full writing(全写式元音)滕格瓦字母

Full writing 式腾格瓦没有用以表示元音的变音符号(tehta),这一形式在昆雅语中被称为"Quanta Sarmë"。包括贝烈瑞安德式、西部语的北方变种等模式。例子有都林之门上面的铭文(贝烈瑞安德式)、马扎布尔之书第二张残页、梭林写给比尔博的信等。

都林之门上的滕格瓦铭文

古典式(昆雅式)滕格瓦字母

古典式(昆雅式)滕格瓦字母可追溯到费艾诺创造这一文字之初,虽然对此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以昆雅语名字命名每一个字母这一点可以证明这一形式的古老。另一个证据就是,以C来表示/k/系列发音,如贝烈瑞安德的辛达语一样,也可以证明这一形式的滕格瓦字母可追溯到第一纪元。

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

诺多族出奔到中洲之后,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字——滕格瓦字母,同时也开始使用滕格瓦书写他们新学的语言——辛达语。全写式元音滕格瓦,Quanta Sarmë,似乎很适合这种语言,而变音符号(tehtar)就显得无用了。这就是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的起源。辛达语有着丰富的元音系统,而缺少复合型辅音(如ngw之类),因此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另一个特征就是几乎没有第四列——Quesse。

据说是滕格瓦字母的流入促进了多瑞亚斯戴隆奇尔斯字母的改革,尤其是在造型和字母表的编排上,滕格瓦字母给奇尔斯字母带来了很大影响。戴隆费艾诺的创造中大受启发,重新编整了字母表,并且在早期奇尔斯的基础上增加了17个字母,尤其是元音字母,从原来的4个增加到了12个,从此,辛达语中包含的所有发音都有了对应的字母,这大大增强了如尼文的可阅读性;而这套新的,较为系统而科学的如尼文字母就称为叫“凯尔沙斯·戴隆”,其中“凯尔沙斯”是辛达语中“如尼文字母”的意思;而这,也为后来埃瑞吉安诺多族精灵进一步改进奇尔斯字母,创造“安盖尔沙斯·戴隆”奠定了基础。

埃瑞吉安诺多族精灵虽然继承了辛达族精灵的奇尔斯字母如尼文字母,但主要作为装饰性文字,他们的日常文字依旧是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从墨瑞亚西门,也就是都林之门上的铭文可知)。这让我们推断, 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可能从第一纪元就已经在使用了。

黄色: 古典式滕格瓦字母 粉色: 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 灰色: 通用式滕格瓦字母
黄色: 古典式滕格瓦字母 粉色: 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字母 灰色: 通用式滕格瓦字母

第三纪元末,幽谷的精灵可能依旧在使用这一形式的滕格瓦字母,从他们A Elbereth Gilthoniel 的誊写稿中就能看出来;而弗罗多·巴金斯虽然知晓辛达语,却不怎么读得懂它。

通用式滕格瓦字母

第三纪元末,另外一种滕格瓦字母被广泛使用,它适用于昆雅语辛达语,和西部语等各种语言。这种滕格瓦字母被称为 “通用式滕格瓦字母”,可能起源于第二纪元的埃瑞吉安,也有可能形成于努门诺尔

通用式滕格瓦字母出现在努门诺尔伊熙尔杜的戒指上,而这枚戒指被称为是“非常具有埃瑞吉安的经历风格的”,这个描述也许暗示了通用式滕格瓦源自埃瑞吉安,但也有可能只是指戒指的式样比较精灵化。

阿督耐克语有些词汇用的是这一形式的滕格瓦字母。有些北方地区的西部语使用者,虽然是采用通用式滕格瓦字母,但同时采用了全写式元音的拼写方式(可能是受幽谷的精灵的影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弗罗多·巴金斯既不能读懂贝烈瑞安德式滕格瓦,也不能读懂至尊戒上面的铭文。

至尊戒上的滕格瓦字母铭文

参考词条

引用与注释

[1]

(开头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ngwar Wikipedia, Tengwar 条目.(2013-4)

2, http://www.tolkiengateway.net/wiki/Tengwar Tolkiengateway, Tengwar条目 (2017-2-25). 

3, 魔戒III-王者归来 附录五,文字与拼写

4, Derzhanski, Ivan A. "The Fëanorian Tengwar and the Typology of Phonetic Writing Systems." Vinyar Tengwar 41 (2000): 20-23.

5, Hostetter, Carl F. ""Si man i-yulmar n(g)win enquatuva": A Newly-Discovered Tengwar Inscription." Vinyar Tengwar 21 (1992): 6-10.

6, Smith, Arden R., Irmengard Rauch and Gerald F. Carr. "The Semiotics of the Writing Systems of Tolkien's Middle-earth." In Semiotics around the World: Synthesis in Diversity, I-II, ed. Irmengard Rauch, 1239-42. Berlin, Germany: Mouton de Gruyt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