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象社
| 这个词条的名称并非官方译名,因为它尚未拥有官方译名。 本维基参考世纪文景版译名表或其他资料,暂定词条译名。 |
迹象社 Inklings | |
基本信息 | |
---|---|
地点 | 牛津大学 |
主要成员 |
J.R.R.托尔金 C.S.刘易斯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查尔斯·威廉姆斯 |
宗旨 | 文学艺术讨论 |
事迹 | 朗读文学作品 |
涉及书目 | 《中洲历史》 |
迹象文学社(Inklings)[1]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非正式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大学的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间集会。成员在聚会时高谈论阔,畅谈各自的作品,并相互评价,由此对成员的创作相互产生影响。
终其一生,托尔金都热衷于和好友及同事们谈文论艺,他参加了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学社团,在其中舌战群儒。在牛津任教期间,托尔金便是迹象社的核心成员之一。
《中洲历史》第九卷《索隆的败亡》中,第二部分“概念社文集”的虚构社团概念社便启发自该形象,其中的虚构角色亦然。
起源
"迹象"一名原与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的一所社团相联系。该社团是由当时的牛津大学生爱德华·唐耶·莱恩于1931年创建的:那时他正编辑一本学生文学杂志,就建立了该社便于成员相互交流作品。社团由学生和大学教师组成,其中包括托尔金和刘易斯。当莱恩在1933离开牛津时,社团便不了了之,但后来刘易斯开始在每周四晚在家中、每周二早在酒馆和朋友们聚会,迹象社一名得以由托尔金和刘易斯传承给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团体。[2]
关于这两个迹象社之间的联系,托尔金后来说:“尽管我们的习惯是大声朗读各种类型和篇幅的作品,这个协会和它的习惯实际上在那时已经形成,无论最初的那个短命社团是否真正存在过。”
概况
迹象社集会的时间和地点正如典型的大学文学群体,集会的主要目的是阅读和讨论成员们尚未完成的作品。托尔金的《魔戒》、刘易斯的《寂静的星球》以及威廉姆斯的《万圣节前夜》都是在迹象社中最先读到的小说。
迹象社的阅读和讨论通常于星期四晚上在C.S.刘易斯在莫德林学院的学院房间举行。迹象社还会聚集在当地的一家酒馆——“鹰和婴(the Eagle and Child)”酒馆,熟客称之为“鸟儿(the Bird)”酒馆。从1939年直到二战结束,“迹象社一伙志趣相投的人,经常在这里碰头;他们每周二的午餐时间露面,聚到某个房间。然而,与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的是,他们没有在酒馆里阅读手稿。酒馆集会后来还在街对面的“羊羔和旗帜(The Lamb and Flag)”举行,早年的集会也在其他酒吧不定期地举行,但“鹰和婴”一直保有威望。
成员
迹象社的成员全为男性(多罗西·L·萨耶说,他是刘易斯和威廉姆斯的朋友,有时被称为迹象社社员,但从来没有参加该社集会),与会者基本都是托尔金的同辈人。
迹象社成员是文学爱好者,他们赞扬小说的叙事价值,鼓励幻想的写作。尽管基督教的价值观在成员的作品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迹象社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基督教俱乐部,其成员也包括无神论者、人文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
社团是由一小批核心社员,和其余不定期参加活动的成员组成的。但社团的中流砥柱,始终是托尔金的挚友,C.S.刘易斯——在他逝世后,迹象社风流云散。
衰落
1945年后,出席社团会议的人数逐渐减少,到1949年就不再进行任何聚会活动了。最后一次对其的记载是沃伦·刘易斯1949年10月20号的日记:“晚餐之后没有人露面,就像往常一样。刘易斯患上了感冒,他想早点去休息。"然后是在他1949年10月27号的日记中:“没有社团餐会了,所以我会在家用餐。”
评价
J.R.R.托尔金不止一次说道,迹象社对他的鼓励和打磨是最重要的收获,如果没有社团朋友们的支持鼓励赞美批评,那些很早就萌生的故事框架和自创语言,也许将随中土世界永远湮没在他家书房的抽屉里。
“ | 如今,坐在这家小酒馆里的体验依然很棒。你可以想想他们仍旧围坐在一旁,不是在享乐——那会儿还在打仗,连啤酒都库存不多——而是在进行探讨、文学讨论和创作。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和当时的文坛全然不同。 | ” |
—— 纪录片《映象托尔金》(A Film Portrait of J. R. R. Tolkien)
|
“ | 我认为,家父和刘易斯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对彼此想象世界的熟谙,在某种程度上,是社团真正的核心。 | ” |
——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
遗产
名称释义
Inkling :暗示、(模糊的)迹象、印象;Inklings 或可译为“迹象文学社”、“淡墨会社”、“吉光片羽”。
引用与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