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ěj Čadil - The Path to Amon Anwar.jpg
哈利菲瑞恩
Halifirien
地理
类型 山峰 / 烽火丘
地理位置 白色山脉中部
国家/地区 刚铎洛汗交界
描述 七座刚铎烽火丘的第七座和最高峰
概要
别名 艾莱耐尔
阿蒙安瓦尔
涉及书目 《魔戒III-王者归来》
《未完的传说》
画廊 哈利菲瑞恩相关的图片
配图:The Path to Amon Anwar by Matěj Čadil

哈利菲瑞恩Halifirien),原名艾莱耐尔阿蒙安瓦尔,位于刚铎洛汗交界的边境上,是刚铎的七座烽火丘中最靠西和最高的一座山峰。它的山顶曾坐落着埃兰迪尔之墓,因此是一处圣地。

地理

哈利菲瑞恩位于白色山脉的中部朝北延伸出的一条绵长支脉中,是这道支脉的最高峰,也是刚铎的七座烽火丘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北侧山坡地势平缓,覆盖着几乎直达峰顶的树林,山脚被茂密的菲瑞恩森林所环绕。但是,它的南面则是幽暗的菲瑞恩山谷,南侧山坡犹如陡墙、从谷底拔地而出,和北面的山势形成鲜明反差。菲瑞恩山谷梅尔林河的发源地,后者向北穿过菲瑞恩森林,注入恩特河[1]

西大道横贯菲瑞恩森林而过,它在林中分出一道曲折的小路,小路在入口和每个拐弯处都立有石碑标记,其终点是哈利菲瑞恩山脚下的一条通往山顶峰火场的岩石阶梯。除野兽以外,山上唯一的居民是烽火丘的守卫,他们住在山顶附近的林间小屋中,轮流执行任务,并不久留。一种肃穆的氛围笼罩着森林,使人不由得只敢悄声低语。[1]

哈利菲瑞恩的山顶是一片平整宽阔的椭圆形草地,它的东端屹立着一座低丘,其上盛开着洁白的阿尔费琳花。此处曾埋葬有埃兰迪尔的骨灰匣,即使在骨灰匣被迁往别处后,墓丘依然作为纪念而留存了下来。[1]

历史

哈利菲瑞恩最初名叫艾莱耐尔,该名称含义不详,源自中洲原住民使用的前努门诺尔语。它和刚铎的另一座烽火丘艾莱那赫显然有相同的词根。

第二纪元3441年 - 第三纪元2年,即最后联盟大战结束之后、伊熙尔杜北上前往阿尔诺继承至高王位之前,他曾带侄子美尼尔迪尔和友人沿着刚铎全国的边境线进行过一次旅行。途中,他们经过了艾莱耐尔山下,这座高山位于刚铎当时疆域的地理中心附近。伊熙尔杜率众人伐树开路、登上山顶,在山顶的东端葬下了他随身携带的父亲埃兰迪尔的骨灰盒,并宣布此山为圣地,只有刚铎国王及其随行者可以造访。他还建议美尼尔迪尔在自己的继承人成年后,将继承人带来圣地,向他揭示圣地修建的经过和王国的其他要务。[1]

艾莱耐尔的山顶上建起埃兰迪尔之墓后,便被改名为阿蒙安瓦尔。此后,伊熙尔杜的建议逐渐形成了惯例,几乎每一代刚铎国王都会在继承人成年后带他拜访阿蒙安瓦尔的圣地,即使刚铎王室的血脉断绝,这项惯例仍然被代行国王权力的执政宰相们延续了下去。当刚铎开始在白色山脉中修建最初的烽火台(阿蒙丁艾莱那赫明里蒙)时,阿蒙安瓦尔作为圣地,山上尚不准建造任何堡垒或烽火台。[1]

第三纪元2510年,归功于伊奥希奥德人的支援,刚铎在凯勒布兰特原野之战中击败了巴尔寇斯人。为酬谢伊奥希奥人的帮助,刚铎宰相奇瑞安带着伊奥希奥人首领埃奥尔前往阿蒙安瓦尔山,宣布将卡伦纳松封邑赠予埃奥尔建国(洛汗),两人在埃兰迪尔之墓前立下永结友谊的埃奥尔之誓。随后,奇瑞安将埃兰迪尔的骨灰从阿蒙安瓦尔迁至米那斯提力斯拉斯狄能,因为在放弃卡伦纳松之后,阿蒙安瓦尔山已不再位于刚铎中心、而是位于刚铎和洛汗边境,伊熙尔杜最初的安排由此失效。[1]

根据奇瑞安与埃奥尔的协议,虽然阿蒙安瓦尔山上不再有埃兰迪尔之墓,但它仍是两国共同的圣地,应由两国联合驻防。不过,随着刚铎和洛汗的国力此消彼长,圣地的守军逐渐全部由洛汗东伏尔德居民担任,阿蒙安瓦尔山被用洛汗语重新命名为哈利菲瑞恩,并被改造成一座烽火丘[1]

第三纪元3019年3月7日,当甘道夫皮平疾驰赶往米那斯提力斯时,他们看见包括哈利菲瑞恩在内的刚铎烽火丘被点燃了。魔戒大战结束后,归来的刚铎国王埃莱萨和洛汗国王伊奥梅尔在哈利菲瑞恩再次发下永结友谊的誓言,延续了埃奥尔之誓[2][1]

名字与词源

艾莱耐尔(Eilenaer)是哈利菲瑞恩山最早的名称,该名源自前努门诺尔语,含义不详,但显然和艾莱那赫有关。[1]

阿蒙安瓦尔(Amon Anwar)是一个辛达语名字,意为“敬畏之山”,由amon(“山丘”)和awar(“敬畏”)组成。伊熙尔杜在艾莱耐尔山埋葬埃兰迪尔、宣布此山为圣地后,它得到了这个名称。[1]

哈利菲瑞恩(Halifirien)是一个洛汗语名字,意为“圣山”。它事实上是盎格鲁-撒克逊语hálig-firgen的现代转写形式。[1]

来源与注释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未完的传说第三辑-第二章,奇瑞安与埃奥尔,及刚铎与洛汗之谊。
  2. 魔戒III-王者归来卷V-第一章,米那斯提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