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的变迁-第五章
阿姆巴尔坎塔(The Ambarkanta),即“世界的面貌”,是《中洲历史》第四卷《中洲的变迁》中的第五章节。[1]本文主要讲述了世界的天文地理和一些远古的历史大事件。
章节详情
本章由一份六页的手稿和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所注的评述组成,讲述了世界的空间结构、大气物质基础和海陆变迁。另有J.R.R.托尔金亲手绘制的三幅图解和两幅地图。此文创作于1930年后,创作时间晚于《诺多史》。本文作为为数不多专述中洲早期地理的文章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譬如“中洲”一词的首次出现就是在本文与同时期的《维林诺编年史》中。
这份原稿的标题页上署有儒米尔之名,这也是儒米尔第一次出现在《失落的传说》以外的文章中,但正文中依旧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文章在天文地理方面介绍了开有“黑夜之门”的“世界之墙”,墙外的“空虚之境”,墙之下的“外环海”,海之上的“飞鸟之地”和“云朵之乡”;冰冷稀薄的薇雅、中洲大地的维斯塔与蒙福之地的伊尔门构成的大气;承载着海天的记忆,乌欧牟的智慧与音乐,以及星辰光辉的流水;维林诺与中洲的日升月落与星辰轨迹、物质分布与海岸线走向、地理位置与地势高低。
在历史事件方面主要介绍了维拉创造世界的历程,巨灯的建立与熄灭,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以及第一和第二次众神之战对中洲地貌产生的影响。[2]
在正文后克里斯托弗·托尔金附上了一份相关的宇宙学专业词汇列表,以及托尔金本人绘制的三张世界结构图解与两张早期中洲地图。





在对本文的评注中,克里斯托弗·托尔金首先探讨了一些有关阿尔达地理本身的问题,如外环海的性质,黑夜之门的用途,伊尔门的出现与清晨之门的消失等。之后他将目光转向本文与已出版《精灵宝钻》与《诺多史》中某些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极北之地的冰桥”与赫尔卡拉赫海峡之间的相似性与日月运行方式在传说中的不同版本。在评注的最后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对五张简图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赫尔卡和凛吉尔两座内海在名称,地理位置与形成过程的演变,对桑戈洛锥姆位置的更改以及乌图姆诺历史地位的变化。他认为地图V是一张非常粗糙的草图,不能过于认真地去解读。
名字和词源
Ambarkanta是一个昆雅语词汇,由Ambar
和kanta
构成。“Ambar”意为“world”,即“世界”,“kanta”意为“shape”,即“面貌”。
扩展阅读
引用与注释
- ↑ The History of Middle-earth Volume IV-The Shaping of Middle-earth,V. The Ambarkanta。
- ↑ 以上内容参考自魔戒中文维基编辑者多谷的译文《世界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