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其他的词条可能与此词条重名或近似,请参阅消歧义页面Disambig.png

诺多史The Quenta),是《中洲历史》第四卷《中洲的变迁》中的第三章节,也是《中洲的变迁》中最长的一章,几乎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三。[1]

章节详情

本章由J.R.R. 托尔金的一份打字稿,克里斯托弗·托尔金为其所作的相应评述和两份附录组成[1]。它扩写自上一章节最早版本的《精灵宝钻》,讲述了精灵宝钻争夺战的故事。

这份打字稿的大部分篇章,均创作于1930年。全文历时七年,才修订完毕。它的开篇是一个全新的段落,是“神话概要”中未曾出现的,而这也成了《维拉本纪》的蓝本。《诺多史》的后文则是对“神话概要”的重写和扩展。克里斯托弗十分确信,父亲就是一边看着“神话概要”,一边创作《诺多史》的。后者的故事架构与行文风格,更接近出版在《精灵宝钻》《精灵宝钻征战史》一卷。事实上,在日后出版的文章里,有许多句子甚至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概要”中。

在托尔金原稿的标题和结尾处,都有提到一位叫做埃里欧尔的角色,即“神话概要”中的那位埃里欧尔,而不是更早期故事中的艾尔夫威奈。不过,本章中的这位埃里欧尔,也同样来到了科尔提力安,《诺多史》的故事就是他从《失落的传说之书》中节选出来的。《诺多史》一文,也是埃里欧尔对《失落的传说》的回忆。但事实上,《诺多史》几乎没有什么同《失落的传说》相似的地方。

克里斯托弗确信,在“神话概要”中,父亲是为了简述古老纪元的历史,有意将这《嬉乐不再的小屋》省略了。但在有着大量扩写和增改的《诺多史》中,这段故事依然无迹可寻。不过,托尔金在标题处有写到,“此书由蕾希安的埃里欧尔所作”,这一称呼明显是取自《嬉乐不再的小屋》。因而,克里斯托弗推测,父亲并没有打算将之前的设定全部废弃,至少仍在使用《失落的传说》中的一些地名。

克里斯托弗将这份文稿分成了19个小节,使之与“神话概要”的文段一一对应。开篇则未标小节号,独立成段。除了每节结尾的注释外,不输于正文长度的“评述”部分,则更多地包含了托尔金对正文的后期修改。克里斯托弗在本章节的前言中有提到,其父在创作完《诺多史》后不久,就有十分仔细地用墨水笔修订过全文。但由于大部分只是对字词表述做了改良,因而克里斯托弗在编辑本章节的正文时,直接采纳了早期的修订,将它编为《诺多史》的正文部分。而较后期的更改,则被他收录在“评述”部分,并在每处修改上,作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而对于从15小节起,就显得有些纷繁复杂的文稿,克里斯托弗均在正文部分,用版本Ⅰ和版本Ⅱ做了说明。

“评述”部分后的第一篇附录,是古英语(盎格鲁-萨克逊语)版的《维拉本纪》。文章后则是一系列人名与地名的古英语形式对照表,克里斯托弗用英语为这些名词和它们的语源做了详细注解。

第二篇附录,标题为《伊尔米尔的号角》。这是一首图奥为其子埃雅仁迪尔所作的长诗。创作时间是刚多林陷落后,幸存者在图奥和伊缀尔的带领下一路南下,此时他们于“垂柳之地”南塔斯仁[Dor Tathrin]暂居。诗的名字出现在《刚多林的陷落[2]和《诺多史》中,现有三个版本五份文稿。第一版仅存一份文稿,共40行。第二版有两份文稿,它们直接仅有一些细节上的微小差别,第二版有着英语和古英语的双语标题,名叫《一首远古时代的海洋赞歌》。第三版现存一份手稿和一份打字稿,原标题为《乌欧牟的号角》。

扩展阅读

引用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