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 Bard the Bowman.jpg
巴德
Bard
基本信息
别名 巴德一世
弓箭手巴德
头衔 河谷邦之王
统治时期 第三纪元2944年 - 2977年
出生 生于长湖镇
死亡 第三纪元2977年,死于河谷城
势力信息
种族 人类
文化 河谷邦一族
家族 吉瑞安
语言 河谷语
人物关系
子嗣 巴因
继承人 巴因
友善 铁足戴因
瑟兰杜伊
仇视 斯毛格
涉及作品
书目 《霍比特人》
演员 卢克·伊万斯
体貌特征
性别
发色 黑色
武器 紫衫木大弓
画廊 巴德相关的图片
配图:新线电影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

弓箭手巴德Bard the Bowman),又称巴德一世屠龙者巴德,原本只是长湖镇的一名人类弓箭手,但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河谷城领主吉瑞安的嫡系子孙。五军之战后,他带领长湖镇的人民复兴河谷城,加冕成为第一代河谷邦之王

生平

黑箭屠龙

巴德是长湖镇卫队的一员,他是河谷邦领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领主)吉瑞安的后裔。第三纪元2770年斯毛格摧毁河谷城时,吉瑞安的妻小得以逃脱,自此居于长湖镇。平日里以神情严肃,面色沉重著称的巴德除了出众的弓箭技艺,还拥有传承自先祖的黑箭。恶龙来袭时,巴德把它留至最后才使用——他相信这件家传之物自有幸运的庇佑。[1]

第三纪元2941年斯毛格来袭,巴德肩负起了组织抵抗、保卫城镇的任务。他率领一众弓箭手与斯毛格作战,紫衫木大弓射出了一支又一支箭矢,然而箭雨不能伤及恶龙分毫,而是徒增愤怒。在斯毛格愈加疯狂的攻势之下,终于只剩下了他一人,而四下尽是熊熊烈火。正当巴德准备最后一次张弓搭箭时,一只老画眉鸟突然停在他的肩头,向他揭示了龙的弱点,(鸟儿先前听到了比尔博·巴金斯对斯毛格的描述[2])。由于巴德有旧时河谷城的血脉,能够听懂画眉鸟的话,黑箭脱弦而出,正中恶龙左胸处毫无防卫的空隙,从箭尖没至箭羽。斯毛格一声巨啸后摔落在长湖镇的废墟上,湖水蒸腾,烈焰终熄,恶龙就此殒命。

孤山对峙

斯毛格的末日却非巴德的末日,当时他跳入湖中,得以保命。幸存的人们称他为“射龙者巴德”,并热切盼望他成为国王,但巴德称自己目前仍会继续效忠于镇长。接下来巴德承担了救助难民、分配庇护所的工作,但他总以镇长的名义行事。巴德还给黑森林瑟兰杜伊国王派出信使请求援助,并和后者领军前往孤山,要求分得自己的那一份财宝。[3]

当人类和精灵最终抵达孤山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梭林·橡木盾和他的同伴们还活着。巴德希望从梭林那里获得一笔偿款,其理由有三:

  • 若非自己射死斯毛格,梭林绝无可能收复宝藏。
  • 斯毛格当年也侵占了河谷城的大量财富且一并掠至山中,自己作为河谷城领主吉瑞安的后裔自然有权索回那一部分财富。
  • 斯毛格摧毁了长湖镇人民的居所,他们曾在梭林一伙困顿时给予援助,得到的回报却是家园的破灭(虽然这并非梭林的本意)。自己眼下仍是长湖镇镇长的仆从,在此以他的名义要求给予长湖镇人民以正当的补偿。

梭林则认为长湖镇的不幸遭遇并非他的责任,他也拒绝在山门外有驻军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和谈。几小时后巴德派出一名信使,要求得到当前财宝的十二分之一,可以预料,这个要求被梭林再度拒绝。

比尔博·巴金斯却认为巴德的要求合情合理,他择夜秘密前往长湖镇人民和精灵的营地,把阿肯宝钻交给了巴德和瑟兰杜伊作为谈判的筹码——梭林在所有财宝中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这枚宝钻,但其实之前它就已经被比尔博寻获了。此外他还告诉他们,一支500人的矮人部队正由戴因率领,自铁丘陵而来。[4]

次日,巴德以阿肯宝钻作为谈判的筹码,要求梭林提供那一部分财富。梭林被激怒了,但他口头上表示愿意用原属比尔博那份财宝的份额(即除去阿肯宝钻之外总财富的十四分之一)来交换阿肯宝钻。又过一日,戴因的军队终于到达,巴德试图阻止他们进入孤山——直到人类一方得到阿肯宝钻的赎金为止。战争似乎一触即发,此时甘道夫突然出现,告知双方一支由奥克座狼组成的军队正在逼近。巴德、瑟兰杜伊以及戴因当即放下分歧,集结部队,共商讨退敌之策。五军之战就此拉开序幕。[5]

五军之战

三方按既定计划布阵,精灵固守孤山南面山嘴到山脚之间的斜坡,人类和矮人则陈兵东面的山嘴处,中间即是直至山门的平坦谷地,安插有小股人类以诱敌深入,一旦敌军进犯,双方可居高临下合力钳制。但巴德带领一些最为灵活的人和精灵爬上了东面的山肩,以此观察北面的动向。

第一波攻势之下,先前的策略果然奏效,可惜奥克部队经由两条小路到达山顶,这两条通道的守军并无余力长时间固守。奥克以此发动第二次攻势,向下攻击东南山嘴。待到第三波自谷底的攻势来袭时,守军已被切断,腹背受敌,巴德的东面坡地承受巨大压力,防线不断后退。南线的瑟兰杜伊则被逼到渡鸦岭附近,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梭林突然从山中出现,发出冲锋呼号,戴因及其部队当即响应,舍弃坡面上的敌人,驰援梭林。许多人类豪情太盛,也加入冲锋部队,巴德阻拦不住。精灵也顺势从侧翼反攻。

虽然梭林一众的冲锋锐不可当,甚至一度将奥克们压回低处,但毕竟人数太少,随着战线拉长,进展渐缓,侧翼也无人掩护,很快遭到反向合围,被迫承受四面八方的攻击。幸而巨鹰来援,扫荡掉了坡面上的敌人,人类精灵能够合兵一处,饶是如此,守方还是处于下风。最后一刻贝奥恩突然出现,将重伤的梭林救出合围后,更直取波尔格,将之撕成碎片。眼见主帅丧命当场,奥克们当即溃败。[6]

屠龙者巴德 by Wavesheep

河谷之王

虽然守军最终取胜,梭林还是因致命伤势过世。众人将他葬在山下。巴德亲手将阿肯宝钻置于梭林的胸前。戴因则遵照梭林先前的承诺,将所有黄金和白银的十四分之一给了巴德,这笔财富实属巨款。戴因也一并归还了吉瑞安的项链。巴德给了长湖镇镇长很多金子,[7]也慷慨地送给朋友们和追随者们许多。至于吉瑞安的项链,巴德将之赠与瑟兰杜伊,后者最喜爱的就是这类珍宝。

此役三年后的第三纪元2944年,河谷城得到重建,巴德也成为了河谷邦之王。他与孤山的矮人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奔流河(凯尔都因河)上下贸易畅通自如,人们更是愿意从数里之外投奔这里。这片一度因斯毛格的肆虐而荒凉的土地如今再度兴旺富饶。

巴德在第三纪元2977年过世,其子巴因继承了他的王位。[8]

名字词源

巴德也被称为“弓箭手巴德”(Bard the Bowman)。巴德这个名字也许是源自古斯堪地纳维亚语(Old Norse)的Bárðr,其中的 böð 元素意为“战斗”。

在作品中,巴德作为一名生活在长湖的人类,他的名字应是出自河谷语[9][10]在其他日耳曼式的名字(如Isembard)中,bard 代表beard,这里可以理解为“胡子”,但更有可能的含义是“战斧”(beard 同样可以被用来称呼斧子的一部分)。

Robert Irenland和Ruth S. Noel可能忽视了这个名字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语背景,从而在他们的解读中,将凯尔特语的词汇——bárd(“守护者”)[11]bard(“诗人”)当作了这个名字的来源。[12]

家族谱系

 
吉瑞安
卒于第三纪元2770年
 
 
 
 
 
 
 
 
巴德
卒于第三纪元2977年
 
 
 
 
 
 
 
 
巴因
卒于第三纪元3007年
 
 
 
 
 
 
 
 
布兰德
卒于第三纪元3019年
 
 
 
 
 
 
 
 
巴德二世
生卒年不详
 
 


其他版本

霍比特人一书早先的构想中,托尔金曾让比尔博成为屠龙者:待他进入斯毛格在孤山的巢穴后便可将之在睡梦中刺杀。但他后来改变了这一设想,这个重大变更导致了斯毛格会死于埃斯加洛斯[13],同时也产生了一名英雄——巴德,他被揭示为是吉瑞安的后裔。创造了这名屠龙者后,托尔金随即又准备将他的生命结束于长湖镇的毁灭时刻。[14]然而,考虑到故事本身新的可能性,托尔金还是让巴德活了下来——除矮人之外还要有其他势力能对龙的宝藏提出正当合法的要求。[15]

引用与注释

  1. 霍比特人第十四章,火与水。
  2. 霍比特人第十二章,来自内部的消息。
  3. 霍比特人第十五章,黑云压城。
  4. 霍比特人第十六章,夜色中的小偷。
  5. 霍比特人第十七章,奇变骤生。
  6. 霍比特人第十八章,返乡之路。
  7. 霍比特人第十九章,最后一幕。
  8. 魔戒III-王者归来附录二 编年史略(西部地区的编年史)
  9. 魔戒III-王者归来附录六-第一篇,第三纪元的语言与种族。
  10. 托尔金信件集第144封信
  11. Robert Ireland, Lord of the Rings Dictionary, A - C
  12. Ruth S. Noel, The Languages of Tolkien's Middle-earth, "The Languages of Rhovanion"
  13. J.R.R. Tolkien, John D. Rateliff (ed.),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Return to Bag-End, The Second Phase, "Plot Notes C", pp. 496-497
  14. J.R.R. Tolkien, John D. Rateliff (ed.),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Return to Bag-End, The Second Phase, "The Death of Smaug", p. 549
  15. J.R.R. Tolkien, John D. Rateliff (ed.),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Return to Bag-End, The Second Phase, "The Death of Smaug", (i) Bard the Dragon-Slayer, p. 555